教育部力推:课间活动新趋势!
教育部力推:课间活动新趋势!
近日,教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并鼓励学校丰富课间活动内容。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增加学生身体活动量,缓解长时间久坐带来的不适,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专家指出,科学设计课间活动不仅能满足时间要求,还能贡献一部分运动负荷量,让学生们真正动起来。家长和教师的支持同样关键,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校园环境。
政策背景:破解“小眼镜”“小胖墩”难题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为74.4%,高中生更是高达83.3%。同时,青少年肥胖率也在持续上升,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7-18岁城市学生肥胖率已超过10%。这些数据背后,是孩子们久坐不动、缺乏锻炼的生活方式。
为应对这一挑战,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成为最受关注的政策之一。这一要求不仅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更为学校和家庭指明了行动方向。
具体措施:从课间到课堂的全面改革
要实现每天2小时的体育活动目标,需要对学校的作息时间和课程安排进行系统调整。以下是政策的主要内容:
课间休息时间延长
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将统一将小课间活动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调整后,学生到校时间、上午上课时间、午餐午休时间保持不变,下午放学时间小学顺延10分钟、初中顺延15分钟。
大课间体育活动
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两次活动总时间不低于1小时。同时,每天上下午各组织一次5分钟的眼保健操,提倡由室内转到户外,由“多维视觉操”代替传统按压式穴位操。
体育课全覆盖
小学全面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1-2年级采取“4+1”模式,在原4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1节体育活动课;其他年级可采取“3+2”模式,在原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2节体育活动课。新增“体育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体能、球类、民族传统体育、新兴体育项目等活动。
课后服务时间
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固定为“体育课”。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课外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体育活动,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专家解读:科学设计是关键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教授指出,2·15行动方案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如果每个孩子每个课间能增加5分钟的活动量,对于改善“小眼镜”“小胖墩”“小驼背”等现象很有帮助。但关键是要确保活动质量,不能流于形式。
江苏省一位体育特级教师表示,课间全部由10分钟变成了15分钟,就是让小朋友们下课了有时间走进操场,走进阳光,参加体育活动,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状况,降低学生的近视率等等,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
地方实践:创新探索显成效
各地学校在落实政策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许多创新尝试。
威海模式:弹性课时制
威海市指导学校结合校车安排、错峰就餐、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等因素,因校制宜,做好学校课程实施规划,合理调整课时时长。原则上,将上午第三、四节的课时时长缩减5分钟调整至小课间。鼓励学校在保障总时长不增加的前提下,尝试打破现有固定课时时间限制,将上午大课间后的第三、四节课根据需要划分课节和时长,探索有长有短的弹性课时,以适应素养导向的探究式、项目化和跨学科学习对时间的不同需求。
江苏经验:课间活动主题化
南京江北新区高新实小校长徐雪晶表示,课间15分钟可以做一些主题规划,比如放松身心、体育游戏、科学探索、社交互动、劳动实践等等。学校可以做相应地设计,并给出评价机制。后勤保障中心还要打造与之配合的场所或空间,学校的‘萌宠乐园’‘百草园’‘森林图书馆’‘萌创乐园’对学生全部敞开。
北京案例:智慧操场建设
北京一些学校在推进课间活动时,注重科技与体育的融合。例如,建设“智慧操场”“AI课堂”等信息化体育课堂,引入智能健身器材,借助智能测评和体感交互模式,提供数字与教学融合的趣味性运动场景、智能化训练指导和交互式测评反馈,推动体育教学创新发展。
政策意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起点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要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过种种努力,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
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校的精心组织,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教育部将进一步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在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等方面加强联合,共同担负起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