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评价改革:从“走过场”到“真反馈”
大学课程评价改革:从“走过场”到“真反馈”
从“挂科门”事件看大学课程评价之困
2024年8月中旬,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蔡渊迪因所负责的三门课程卷面不合格率超过30%,被学校要求作出解释并提供整改方案。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究竟是教师教学存在问题,还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习?抑或是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本身就有缺陷?
这一事件折射出当前大学课程评价体系面临的诸多困境。一方面,学生评教往往流于形式,存在互评、人情分等现象,难以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评价标准过于简单,过分强调量化指标,忽视了教学过程与效果的综合考量。此外,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缺乏有效改进机制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学生期待:从“走过场”到“真反馈”
对于课程评价改革,学生们有着自己的期待。他们希望评教不再是期末例行公事的“点点点”,而是能够真正反映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每次评教都是一连串‘优秀’,只是为了早点看到成绩单。”北京某高校研二学生刘佳道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这种现象背后,是当前评教制度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学生们期待的改革包括:
-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避免简单量化,能够全面反映教学效果
- 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学改进
- 减少形式主义:评教不应与成绩查询捆绑,避免功利化倾向
教师期待:从“唯分数”到“重效果”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同样对课程评价改革充满期待。教师们普遍希望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满意度。
“有些老师为了获得高分,可能会降低课程难度或减少学术挑战性,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核心目标。”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梁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评价体系的弊端。
教师们期待的改革方向包括:
- 全面反映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应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多个维度
- 避免“一刀切”:评价标准应体现学科特点,避免过分强调量化指标
- 重视教学过程与效果:评价不应仅关注结果,更应重视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效果
改革进行时:从理念到实践
面对这些问题和期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课程评价改革的新路径。
华南理工大学积极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突出“五个强化”,将师德师风这一新时代教师评价“第一标准”落到实处,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锤炼新时代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教师。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则以《组织会议与活动》课程为例,创建“对话”课堂生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训实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未来展望:从“传统”到“智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课程评价改革带来了新的可能。教育部和国务院的政策文件强调了利用AI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创新教育评价工具,探索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全要素横向评价。
AI赋能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实现:
- 评价主体多元化:通过摄像头、眼动仪等设备实时采集课堂图像与声音信号,利用面部识别、语音识别、姿态识别等技术自动运算、分析和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表现性信息
- 评价内容情感化:关注情感信息的动态变化,通过采集师生的声音、面部表情与身体姿态等数据开展课堂情绪识别
- 评价方式智能化:利用教室内安装的摄像头代替评价人员的现场观察,通过采集师生声音、面部和姿态信息,开展课堂语言分析、课堂行为分析与课堂情感分析
- 评价结果过程化:可采集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师生的表现信息,开展过程性评价
结语
大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反馈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正如华南理工大学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实践所展示的,只有建立更加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教学、服务学生的作用。未来,随着AI等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课程评价体系将更加完善,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