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竹溪水生态保护:创新引领,绿富共赢
南平市竹溪水生态保护:创新引领,绿富共赢
冬日暖阳下,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的玲珑溪谷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群山环抱,流水潺潺,一座游客驿站静静地矗立在溪畔。然而,这里的变化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南平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生态“绿水”变成了经济“活水”,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创新引领,制度保障
南平市地处闽江源头,是福建的重要生态屏障。为有效保护这一片绿水青山,南平市创新建立了“巡河交水制”,即上下游县市联合巡河,交接工作清单,联动治水,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前后任一盘棋”的治水格局。这一制度的实施,彻底解决了巡河交水“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的问题,确保了流域内村级断面水质达标。
在森林保护方面,南平市同样创新推出了“林长巡山交树”制度。该制度采取日常巡林和集中巡林相结合的多形式巡山模式,压实县、乡、村林长责任,并明确要求县、乡级林长、副林长和村级林长在离任一个月内与接任者签署移交清单。这种制度设计,不仅确保了护林治林工作的连续性,更将责任落实到了每一个环节。
科技赋能,模式创新
在生态茶园建设方面,南平市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武夷学院生态茶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一项全国首创的茶园梯壁斜孔种植麦冬防治水土流失技术正在发挥重要作用。这项技术利用麦冬根系发达的特点,在降雨时截留雨水,减缓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减少茶山土壤养分流失,增强土壤肥力。目前,已有10多家茶企采用这项技术进行生态茶园管护,该技术也被福建省水利厅认定为福建省水利先进实用技术。
建阳区回龙乡天云茶叶种植基地则探索出了“以草抑杂、以草养茶、以草抑虫、以草增碳”的生态茶园新模式。通过筛选低矮、簇生的优势地被植物,并通过繁育和控杂等措施,形成以本土优势地被植物为主导的地表覆盖模式,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逐步让茶园生态实现良性动态平衡。
生态与经济双赢
南平市的生态保护措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光泽县寨里镇桃林村为例,通过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量2432.36吨。依托这条生态水系,当地还将玲珑竹桥、玲珑驿站、玲珑哨卡等景点串点成线,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南平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自2023年12月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福建长汀成交之后,中部地区首单、黄河流域首单、珠江流域首单交易陆续在南平市成交。这些交易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为全国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宝贵经验。
南平市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南平市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更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