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家族事业是如何传承的?
东汉末年家族事业是如何传承的?
东汉末年是一个世家大族与皇权激烈博弈的时代。从光武度田事件到党锢之祸,再到三国鼎立时期的生存策略,世家大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展现出独特的生存智慧。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熟悉历史的人大多知道“没有千年的皇朝,只有千年的世家”这句话。这句话讽刺的是唐朝以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世家把持朝政,搅动天下大势,自身稳坐钓鱼台的情形。
其实,在唐朝以前,每一次皇权更迭的背后,大多能看见世家的身影。即便是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三国时期,世家也曾在其中搅动风云,只不过他们的踪迹被三国各路英雄的传奇事迹遮盖了而已。
从西汉末期到新莽政权,光武度田事件是世家势力的第一次失败,这也使得在此后的两百年里,世家势力一直不敢与皇权直接冲突
世家势力的形成原因在于隋唐之前没有完善的人才流动体系,使得居于高位的朝廷重臣会本能地为自己的家族谋取利益。
两汉之际,虽然有察举制这种人才选拔政策,但大都把持在地方大员手中,更为世家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世家势力在东汉的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光武度田事件,这次事件堪称东汉开国以来皇权与世家的第一次交锋。
光武度田的起因在于东汉开国之初,府库贫乏,国家无钱。为了增加税收,恢复国家经济,光武帝下令度田,核实人口,使底层百姓的纳税对象直接对口朝廷,以摆脱地方豪族隐匿人口,截取税收的现状。
然而,这项政策实在太过敏感。要知道,地方豪族隐匿人口的现象不止是东汉,早在西汉中后期就开始出现了。可惜当时日薄西山的西汉政权自身难保,根本无暇顾及此事,只得听之任之。
继后的新莽政权到是决心改革这种现状,只可惜手段不高明,不仅未能解决此事,反而将自己搭进去了。
前辈们的惨痛教训就摆在眼前,可想而知光武帝在推行这项政策时下了多大的决心。
果然,此策一出,立刻招来了举国上下的反对声潮。但是光武帝决心已下,文武官员不敢明着反对,却施压于地方官吏对度田政策阳奉阴违。使得度田政策变成了地方豪强们牟利的工具。
这种现象发生后,光武帝决定杀一儆百,将测量田亩作弊,贪污千余万钱的时任大司徒,号称“学为儒宗,八世博士”的欧阳歙下狱。欧阳歙被捕后,三千太学生堵在宫门前为其求情。但光武帝依然还是拒绝了太学生的请愿,不久,欧阳歙就死于狱中了。
然而,欧阳歙死后,地方大员依旧无动于衷,度田政策几近空谈。光武帝大怒,一次性杀了十几个地方大员。
但此举严重激化了矛盾,各地方大族纷纷起兵,一时间,好不容易才太平的华夏大地再次狼烟四起。
这一刻,世家大族的力量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其声势之浩大,使得一代雄主的光武帝都不得不暂避锋芒。
不过姜还是老的辣,经过最初的退让后,光武帝很快就稳定了阵脚,并多管齐下,成功平定了叛乱。
总的来说,光武度田应该是成功的,但另一方面,光武帝并没有对世家大族进行重大打击,使得此次事件后,世家势力在依旧存在。虽然在光武帝、明帝两朝不敢放肆,但在章帝一朝彻底恢复了元气,并在之后的时间里利用察举制不断发展壮大。
鉴于光武度田的失败,东汉一朝,无论世家势力如何壮大,都始终没有直接挑战过皇权。
党锢之祸直接导致了两汉传承三百多年的举孝廉制度崩溃,传统世家生存土壤遭到毁灭性破坏
世家势力的第二次危机来自汉桓、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东汉中后期,外戚掌权现象极为严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跋扈将军”梁冀。此人不仅结党营私,专擅朝政,到最后甚至毒杀皇帝,行废立之事。
直到公元195年,害怕步质帝后尘的汉桓帝刘志,联合亲信宦官单超、徐璜等人诱杀梁冀,这位大权臣的时代才终于落下帷幕。
然而,因为帮助汉桓帝杀梁冀有功,宦官集团逐渐做大,与世家集团产生了尖锐的对立。世家集团为了对抗宦官集团联合朝中重臣与清流名士结成一党,史称“党人”。
公元166年,宦官集团的张泛和徐宣等人犯罪被捕,等待死刑。但不久汉桓帝大赦天下,张、徐等人即将逃脱刑罚。此事使得世家集团十分不忿,在大赦之后依旧按律处死了张、徐等人。
此举直接激化了宦官集团和世家集团的矛盾,不久宦官集团联名上书桓帝,要求严惩主审官员,而世家集团也联合朝中重臣弹劾宦官。
这场争斗最终以宦官集团获胜而告终,大量世家集团的朝中重臣被捕入狱。但此后,越来越多的重臣及名士为“党人”求情,汉桓帝所受的压力越来越多,最终只得在同年六月再次大赦天下,将被捕的“党人”全部放归,但终生不得入仕。
此后在灵帝时期又发生过两次党锢,直到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为防止党人与黄巾军勾结,这才有条件地结束了党锢政策。
党锢政策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被捕或下狱,而在于不得入仕。之前曾经说过,世家能做大,原因在于垄断了人才供应,使得朝廷不得不用他们。但党锢之祸直接打破了世家集团的垄断,动摇了世家集团存在的根基。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党锢是什么好政策。世家集团固然侵吞土地,隐匿人口。但受到汉代经学影响,总还是能够把持自身,没有什么残民害民之举,只是对皇权行成了掣肘而已。
但随着几次党锢的兴起,世家集团元气大伤,地方豪强做大,汉朝的统治根基才真正受到的重大打击。
汉末乱世是世家集团最衰弱的时期,为了度过乱世,世家不得不采取壮士断腕的方式勉强传承
随着“十八路诸侯讨董”的失败,大汉王朝已然名存实亡,依附皇权的世家集团陷入前所未有的衰弱期。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中间的这段时间里,真正主宰华夏大地命运的不是大汉皇室也不是世家集团,而是各地乘势而起的地方豪强。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曹操之前,曹家是典型的宦官世家,但在地方上,曹家借大宦官曹腾、曹节之势聚纳流民,侵吞土地,堪称豪强。
汉末大乱之后,曹操果断舍弃家财征集旧部、乡人,割据一方。当时,由于董卓乱政,四方兵祸骤起,朝廷权威尽,一时间,曹操竟然混的风生水起,而且还受袁氏集团邀请,起兵讨董,获得了很大的官位。
从曹操的遭遇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天下的主角正是像他这样富有家财,且能聚拢民众,训练成军,啸聚一方的地方豪强。
而在此情况下,传统世家想要生存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世家传承方式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他们做过很多的尝试。以四世三公的袁氏集团为例,他们走的就是自承汉业、取而代之的道路。袁氏集团中无论是袁绍和袁术都割据一方,自成体制,几乎不受大汉朝廷影响。比较偏激的袁术甚至还率先称帝,打算号令天下。
不过随着袁绍、袁术的相继败亡,这条路就被走死了。
还有一批世家紧跟朝廷步伐,董卓乱政时和董卓斗、李傕郭汜乱政时和李傕郭汜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和曹操斗,但这些人不是随着朝廷流亡而死在乱兵之中,就是被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人杀死,堪称悲壮。
经过比较,世家集团最终还是确定了只有一条路比较安稳。那就是将家族中的优秀子弟全部派出,侍奉不同的君主,只要其中有一位君主存续,那侍奉那位君主的家族子弟就能代表家族存续。
这是一种壮士断腕般的传承方式,但也是时代重压之下的无奈抉择。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琅琊诸葛家族。他们家将三个人才分别派往三个政权,最后这三个政权三足鼎立。
在曹魏,诸葛诞先后任御史中丞、征东大将军、大司徒,名声显赫。诸葛一族因其在曹魏生根,虽然最后因反对司马懿而被杀,但其子孙却并未受波及,入晋后反而慢慢发展起来,成为一时望族。
除诸葛诞外,诸葛家族还有诸葛瑾在东吴做大将军,且因为为人忠厚,深受孙权信赖。其子诸葛恪最后还成为东吴的一代权臣,差点篡吴自立。
最后就是最著名的诸葛亮了,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力自不必细说,没有他就没有蜀汉。
随着王朝的形体,无数强大的世家已经消融在历史的长河里。今天的我们很难判断世家集团的存在到底是好是坏,但他作为一个传承千年的庞然大物,自有他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