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汉铁路:石家庄崛起的起点
京汉铁路:石家庄崛起的起点
1898年,当京汉铁路(原卢汉铁路)的建设者们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列为站点之一时,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当时还被称为“振头”的地方,会在短短几十年内崛起为一座重要的中心城市。
从村庄到枢纽:铁路带来的机遇
1902年,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石家庄迎来了第一次重大发展机遇。这条纵贯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不仅带来了人流、物流的快速流动,更为这个小村庄注入了现代化的活力。同年,京汉铁路改名为京汉铁路,取七里外的获鹿县(今鹿泉区)七大镇之一振头作为站名,车站由此得名振头站。
然而,真正奠定石家庄交通枢纽地位的是1907年正太铁路(后改称石太铁路)的全线通车。这条连接河北石家庄与山西太原的铁路,不仅解决了山西煤炭外运的问题,更为石家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太铁路是山西省最早的一条铁路,原计划由河北省正定县的柳林堡修至太原,故名。后因线路经滹沱河架桥困难,改由石家庄修起,故又称石太铁路。
当时的振头站隶属于正定站,规模很小,但铁路的开通,让石家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逐渐有了名气。相比较而言,正太线上的石家庄站地位却比振头站要高。京汉线上的石家庄站(振头站)是一个三等路过站,正太铁路线上的石家庄站则是正太的终点站,而且正太铁路管理局也设在这里。
1918年左右,京汉线的振头站改名为"石家庄站",从此京汉线石家庄站与正太线石家庄站两站并存。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939年。
城市崛起:从"石门"到省会
铁路的交汇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繁荣。1925年,石家庄与附近几个村庄合并,从"石家庄"与"休门"两个村名中各取一个字,称为"石门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1947年。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太原后,成立了石门铁路局管理石太铁路。从1938年11月开始,石太铁路由窄轨改成标准轨,另按标准轨距铺双重轨两条,形成四线式线路,使之东与京汉,西与同蒲、京绥衔接,形成铁路网。1939年10月竣工,10月2日,正太铁路改为石太干线。
石德铁路是日本侵占华北后修建的,于1940年6月开工,同年11月中旬全部竣工,次年2月15日交付运营。石德铁路西起石家庄,东至山东德州,全长180.7公里,设22个车站。
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门。1947年12月26日,石门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将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
交通枢纽: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
进入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的铁路建设再次迎来重大发展。1987年11月9日,新的石家庄火车站建成通车,站房总面积13600平方米,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以客运为主的综合性交通枢纽,衔接京广、石德和石太三条铁路干线。
1982年,石太电气化铁路复线全线通车,煤炭运量更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时至今日,石家庄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客货运车辆编组站之一。
现代化都市:京津冀重要中心城市
如今的石家庄,已经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常住人口超过千万。京汉铁路的建设者们或许不会想到,他们当年的一个决定,竟然成就了一座现代化都市的崛起。
从一个小村庄到重要省会城市,石家庄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条穿越时空的京汉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