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city不city”本身就“很city”——从语言学角度谈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city不city”本身就“很city”——从语言学角度谈梗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8279165_121124334

2024年暑期前后,“city不city”及其衍生梗“很city”、“好city”、“不city”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广泛流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包含了丰富的语言学知识,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语言使用现状和文化现象。本文将从语言接触、词义引申、词性活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这类网络热梗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city不city”源于一个外国博主带妹妹参观长城的视频,视频中博主以魔性的语调询问妹妹“长城city不city啊”。由于其语调的魔性令人“上头”,许多网友纷纷模仿,该热梗便流行开来。在2024年7月4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还回应了“city不city”的走红现象。

“city不city”类梗包含了什么语言学知识

(一)语言接触

语言的发展除了自身内部的演变外,还会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徐通锵和叶蜚声(2010)认为“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单独存在,总会与其他语言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接触现象就叫做语言接触。”随着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语言之间的接触也越发频繁,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就会相互影响。“city不city”将英文词汇嵌套在汉语的句法结构中,这其实可以看作是语言接触的一个结果。像类似中英文夹杂着的说法其实还有很多,例如:OK不OK、真Low、我get不到你的点、A不A、开party等等。这些都可以反映出语言之间的接触影响。

“city不city”作为语言接触的产物还可以反映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工具。叶君(2008)认为:语言接触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语言本体,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形式的影响;二是两种文化的接触。city不city首先是形式上的接触,但其实也包括文化的接触。这是由一个外国的博主首创的,使用的是汉语的句法形式,所以从中反映出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而汉语是汉文化传播的工具,所以间接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华文化正在更好地走向世界。

(二)词义引申、抽象和泛化

王宁(1984)认为考察词义引申,首先应了解词的本义。蒋绍愚认为(1989)“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王宁(1996)认为“引申规律指的是甲乙两个义项彼此相关或甲乙两个同源词之间意义相通的规律。”“city”一词本义是指“城市”,而在“city不city”类梗里已经不是它的本义了。首创博主认为是“城市化”,而这一意义其实就是由与其相关“城市”义引申而来的。“城市化”也就意味着现代化,现代化进程推动着时尚的发展,所以“city不city”就有了“时髦不时髦、洋气不洋气、新颖不新颖”的意义。在而后的使用中,“city”具体词义逐渐隐退,词义不断向着抽象和泛化发展,所以意义泛化到可以表示感觉,才有了后面的“开心、刺激”等意义。但是这些意义大部分是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的,是临时的,至于之后是否可以固定下来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三)词性活用

“City”本来是一个名词,可以用作主语、宾语、表语。在汉语中名词常充当主语或宾语,但是也有名词作定语的例子,如:学生宿舍、龙舟比赛、木头桌子等等。而“city不city”中“city”是一个形容词,在X不X这个正反问句中,X通常是形容词或者动词,像“美不美”、“好不好”、“走不走”等等,所以这个结构中的“city”是一个形容词,不是一个名词。由此,就有了“不city”、“很city”等副词来修饰“city”的说法。像类似的用法之前也出现过,如“man不man”、“很男人”、“不女人”、“很娘”“很英雄”等等,这些组合中,名词的词性都发生了转变。邢福义(1997)也曾明确指出:典型名词进入“很X”结构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属于“词性活用”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梗

(一)社会文化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多,接触交流的机会很多,而语言之间也会因此而频繁接触,所以就出现了中英文夹杂的表达,而这正是由于社会因素而引起的。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变化,而语言也反映着社会生活。“city不city”的出现正是反映了当今时代各国语言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这一社会事实。“city不city”的出现其实还得益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过境免签证政策的扩大和落实,这使得有更多的游客来到中国,最终才有了外国博主新创的热梗。可见,语言和社会息息相关。邢福义(1997)也曾表示“社会的发展,促使语言文字应用的活跃;语言文字应用的活跃,引发语言的不断演变”。因此,“city”在不断地使用中才有了新的临时表示“新颖时尚”和“开心刺激”等意义。

(二)审美心理因素

当我们看到“city不city”这种中英文混杂的表达时,我们总会为之所吸引。而创造者和使用者可能也有这种猎奇的审美心理,想要吸引他人的注意。我们通常会认为美在和谐,和谐美是美的一种,但是本文所述的现象是另一种形式的美。这种汉英交杂的现象“通过不同语码的转换组合、句法结构的非常规运用而产生的新颖或反常的意象,使语言交际产生美的陌生化的效果。”(张曦,2019)因此,一些人可能怀着追求“独特新颖”亦或是“时尚洋气”的审美心理才不断创新表达。

(三)语言自身因素

“city不city”这种汉英交杂的表达符合语言发展的一些特点。第一,语言的发展具有开放性,面对外来语、外来词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借用其他民族的语言不足为奇。第二,语言具有经济性原则。在表达时,我们会用简洁的表达来表明自己的意思。有时候使用一些外来借词表意反而更加简洁,例如“成都city不city”想要表达的是成都这座城市具不具有现代化气息,用汉英交杂的表达方式就比较简洁。第三,我们在交际时有讲求委婉幽默的需求,“city不city”类似的表达方式就带有轻松幽默的意味,在“上班真是不city”这个例子中就委婉表达了“上班乏味”的意义。

如何对待这类梗

(一)包容对待

“city不city”这类梗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会污染原本的语言的纯洁性,是对语言的不尊重。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涉及到语言因素,还包括很多非语言因素,是无法杜绝的。况且汉语的包容性强,可以将这些外来词汇本土化,也可使汉语表达更加丰富。所以应当保持包容的态度,通过一定的规范来使其更好地为人所用。

(二)规范发展

试想一下:如果将来大家说话时都是中文里夹带着英文,那么我们汉语势必会受到冲击,而且如果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和你用中英文混杂的表达方式交谈,那你一定会觉得很别扭。所以适当玩梗可以,但是如果随意玩梗,将其滥用,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此外,不排除一些使用者在使用这些表达时可能有点崇洋媚外的心理,觉得这样带着英语更加“时髦”,但这不利于我们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有损我们的文化自信。因此,语言规范是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语言规范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规范,二是遵守规范。(王梦瑶,2022)政策制定者要加强规范和管理,而群众要自觉遵守相关的规定并且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叶君.语言接触中的文化潜移与认同[J].长白学刊,2008,(04).

[3]王宁.谈训诂材料中的词与词义[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6]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02).

[7]张曦.后现代语境中“英汉夹杂”现象的审美研究[J].艺海,2019,(10).

[8]王梦瑶.汉英夹杂现象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2,(05).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