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第一集”南佐大集:从百年老集到网红打卡地
“太行第一集”南佐大集:从百年老集到网红打卡地
“太行第一集”南佐大集:从百年老集到网红打卡地
南佐大集,这个被誉为“太行第一集”的传统集市,承载着近500年的历史记忆。作为石家庄西部山区重要的山货和农副特产市场,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场所,更是一扇展示太行山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百年的历史传承
据元氏县志记载,南佐大集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因为年头久、规模大、货品多,吸引了周边、赞皇县等地不少群众都来赶集,民间号称"太行第一集"。
南佐大集每逢农历“一、六”开集,占地面积30多亩,目前,市场摊位3000余个,集市上七成摊位售卖的商品都是农户自家种植、养殖或制作的物品。从太行山深处运来的石榴、柿子、山核桃、大枣等新鲜山货,到手工粉条、挂面、饸饹、酸枣面等传统手工食品,再到高粱秸秆编制的筲箕、荆条编的背篓、手工纳的布鞋等传统手工艺品,每一样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从传统集市到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南佐大集借助网络平台走红,成为网红打卡地。据统计,单次人流量近5万人,最高日成交额达80多万元。为方便游客,当地还开通了直达公交线路,并新建多个停车场。
南佐大集的爆火,还得从2021年年底说起。一位网红逛南佐大集的短视频在网上发布,南佐镇东南街村“两委”干部看到后深受启发,抓住契机,围绕乡村大集做文章,带头拍摄短视频,加大网络宣传,由此南佐大集在社交平台走红,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打卡。
走在大集上,随处可以看见举着相机、手机拍照和直播的年轻人,他们通过镜头传递着赶集的乐趣和大集上的烟火气,让古老的消费场景与新潮的网络传播碰撞出了火花,“00后”更成了百年老集上的“新势力”。
游客的赶集体验
南佐大集以其原汁原味的乡土情和浓郁的烟火气吸引着众多游客。游客不仅可以购买到新鲜山货和传统手工艺品,还能品尝到地道的美食,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乡村生活气息。
“手工挂面,6元一斤!”“老曹,来两捆挂面,老规矩要二段的。”说话间,李浩然走到集市一角,热情地与摊主打招呼,显然他们十分熟识。
李浩然口中的老曹叫曹志民,今年53岁,他家在南佐大集摆摊已经30多年,十几岁时他就跟着爷爷学做挂面。挂面是纯手工制作,需要经过和面、醒面、擀面、搓面、割面等多道工序,挂面空心、口感筋道,是当地特色。每逢大集开集,老曹一家就从早上6时开始出摊,顾客络绎不绝。
“随着大集越来越火,我家生意也越来越好,以前一天卖二三百斤面,现在能卖到六七百斤,是过去的两倍。有些外地的回头客没吃够,直接微信预定,我们还负责邮寄。”生意兴隆让曹志民朴实的脸上挂满笑容。
“可不是,来逛大集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有人专门从山西开车过来,就是为了感受原生态大集的烟火气。”李浩然接过话茬继续说。
记者看到,逛大集的顾客来自四面八方,沸腾的集市里有乡里乡亲久别偶遇的寒暄,有几番讨价还价买卖成交后的各自欢喜,更有陌生人推荐好物介绍特产的热情和善意。细心观察,没有人能空着手走出大集。每个人都拎着大包小包,心满意足满载而归。
创新发展,未来可期
南佐大集在保持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如开设农产品专卖店,对特色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和品牌化运营;开通电商直播,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等。
为了将元氏县特色的手工艺品、美食、特产等初级农产品转化为标准化、品牌化的商品,1月7日,元氏县南佐大集农产品店正式开业。依托南佐大集的知名度,当地将元氏特产荞面饸饹、山核桃、大枣、古树茶等各种原生态乡野特色产品,统一加工和包装推介出去,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路。
“这是我们南佐大集‘走出去’的又一大步。”李浩然骄傲地说。
逛了大半天,李浩然往车的后备箱塞满了置办的年货,“回家喽,辛辛苦苦一整年,为的就是这‘沉甸甸’的收获,盼着欢欢喜喜过大年。”
南佐大集,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传统集市,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力。它不仅是石家庄人的赶集圣地,更成为了了解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你想要体验最纯正的中国乡村年味,感受最浓厚的乡土文化,那么南佐大集绝对值得一去。带上家人朋友,一起来感受这份热闹与欢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