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8月18中元节,上坟有啥讲究?为啥说“70不上坟,80不烧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8月18中元节,上坟有啥讲究?为啥说“70不上坟,80不烧纸”?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8JVO400523E3QJ.html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清明节一样,都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在这一天,民间有"70不上坟,80不烧纸"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为您解读这一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祭祀祖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件意义重大的活动。而祭祀先人,告慰祖先的时间除了重大年节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人们熟知的有清明节和中元节,还有一些逐渐被历史融合的节日如上巳节、寒衣节等。

其中被民间称为鬼节的中元节尤为古人津津乐道,由于中元节是一个融合儒释道三家元素的祭祀节日,其文化内涵相较于上巳节、寒衣节等要深厚许多,使得其流传千年,至今仍能看到中元节祭祀的现象。

与其他民俗节日一样,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必不可少的便是各种说法和讲究,如此特殊的中元节自然也不例外,题中俗语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70不上坟,80不烧纸”在传统文化中有哪些说法呢?究竟有没有道理?

民间祭祀先祖的仪式我们是耳濡目染的,最为普遍的形式莫过于上坟和烧纸。老祖宗将灵魂视为人死后的另一种存在,他们始终坚信灵魂是不灭的,即便死去也能通过灵魂沟通生者。这种说法充满了迷信的成分,不过老祖宗对先人的追思与感怀的成分却是溢于言表无比真诚的。

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孝”的体现,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石。虽然如今看古代有许多“愚孝”的现象,但总体上还是为社会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国古代更是长期处在以“孝”治天下的环境中,所以各种祭祀活动中都能看到“孝”的影子。

而对已经去世的先人,“孝”的体现也只就有上坟和烧纸等祭祀活动了。既然上坟和烧纸是对先祖的一种孝道体现,题中俗语却建议年纪在七八十岁的老人不用参与?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说起“七十”,我们便会想起一句老话“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古稀之年便是年过七十的雅称。而八十的雅称可能较为陌生,叫“杖朝之年”,意思是我们应当像对待拄着拐杖上朝的人一样优待年过八十的人。这个说法颇有来头,出自《礼记》。再往后便是年逾九十,称之为”耄耋之年“,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下,这个岁数大多都被视为家中的福星寿星。

这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不仅是民间的共识,对古代皇帝而言,长寿的多寡往往被视为盛世的标准。

其实从这些称呼也能感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仰,毕竟长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年龄流逝,人的各项生理机能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弱。

正是由于这些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人们不得不对长寿老人脆弱的体质格外考虑。虽然他们与生命携手同行,但也无法改变岁月对物质的身体带来的痕迹。上坟烧纸难免哀思断肠,打破平静的心神。加上古时候上坟烧纸大多都要外出甚至跋山涉水,那时候道路崎岖不平,七八十岁的老人容易疲劳伤身。

实际上,八九十岁的老人大多都有儿孙福,上坟烧纸自有儿孙操办,大可不必让老人以身犯险。所以,俗语所言是有道理的。其实,这些显然都依旧都是“孝”的体现,是发自内心薪火永传的真孝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