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走亲戚”之变:时代变迁下的亲情疏离与重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走亲戚”之变:时代变迁下的亲情疏离与重构

引用
澎湃
12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890948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378638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353151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17A0167M00
5.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688284.html
6.
https://3g.china.com/act/ent/11005281/20250122/47900961.html
7.
https://wap.cnki.net/qikan-WGZX199002016.html
8.
https://m.163.com/dy/article/JDDOJLJ9055061AC.html
9.
https://jcfzw.zuel.edu.cn/jcfzyjw-jcfzyjw_ztwz/jcfzyjw_cont_news/details-37907.html
10.
http://m.takefoto.cn/news/2022/12/26/10276706.shtml
11.
https://m.jfdaily.com/sgh/detail?id=1257114
12.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02/15/content_lbJGAaSWo8.html

“走亲戚”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珺指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观念的更新,年轻一代对走亲戚的态度正在发生显著转变。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行为层面,更折射出当代社会中亲情关系的重新定义。

01

“走不起”的亲戚:传统习俗之变

在河南省的一些农村地区,春节走亲戚的习俗正在悄然改变。据当地村民反映,近年来,春节走亲戚跟以往相比出现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变得很“贵”,二是很“累”。许多人都表示,现在越来越“走不起”亲戚了。

礼品负担重是导致“走不起”的首要原因。在河南一些地方,走亲戚时至少要拎两样东西,寓意好事成双、幸福美满。买的东西要根据拜访亲戚的年龄和身份来决定,如果是年龄稍大的老人就带点牛奶、水果和茶叶,同辈分的亲戚就带些家庭常用品和吃食。一般情况下,去看亲戚不能只带单样的礼品。听爷爷说,即便是以前家里经济条件稍微困难些,也至少会带一桶油和一袋米,不然在村里别人都会议论你,觉得你家小气,看不起人,自己面子上也不好看。现如今经济条件好起来后,带的东西就更多了,除了常规的米面油,还有包装精美的食品礼盒、成箱的水果、酸奶等等。

压岁钱的压力也是亲戚来往间一项不小的开支。压岁钱,作为春节期间的一个特定习俗,原本象征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期望,寓意着希望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然而,传统的社会结构导致“人情投资”观念占比很重,如今压岁钱给多少也成为了大家“头疼”的问题,压岁钱的数额似乎也成了衡量亲情和友情的标准。给多了钱包受不住,给少了“面子”挂不住,成为了许多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回礼讲究多也是导致“走不起”的原因之一。过年串亲戚接受他人的礼物后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回礼,也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惯例”。对于接受礼物的主家来说,要不要回礼?什么时候回?回礼是轻是重?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地方的习俗讲求“等价交换”,即收了多少礼,也要回给对方价值差不多的礼。你来我往之间,礼需要“持平”才觉得有面子,不掉份。有些人认为回礼的多少应该与主家的社会地位和日常生活水平相匹配,家庭条件好,回礼的规格就不能太差,不然会让人瞧不起。有的家庭一视同仁,所有的亲戚送一样的礼,而有的家庭会根据亲戚的远近程度,区别送礼和回礼的多少。

02

年轻人的态度:从“应付”到“逃避”

面对这样的压力,许多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与亲戚的关系。一项针对全国16个省市429名年轻人的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认为“断亲”包含不再保持任何联系的情况。年轻人与直系血亲的联系较为紧密,而旁系亲属关系则日渐疏远。年轻人面对亲情并非完全冷漠,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线上形式与直系亲属保持联系,而对于不熟悉的亲戚,则更倾向于传统的线下交往方式。年轻人对走亲戚的态度呈现出矛盾心理:在口头上可能表达出对断亲的倾向,但在实际行动上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这种现象反映了年轻人在家庭传统价值与个人独立性之间的平衡。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人分享了自己对走亲戚的真实感受。有人表示:“本来就一年见一次,陌生得很,还得装作很热情的欢迎,最难熬的是在一起聊天,该问的不该问的,亲戚都问了,真让人喜欢不起来。”还有人吐槽:“不太想和亲戚朋友来往了,一年甚至几年才见面,一张口就问成绩问计划问对象,真的烦死了!!!从小就是乖乖女更不会怼人了,小时候还期待着能拿压岁钱,长大了就算长辈给压岁钱都不好意思收。要是以后能互相帮衬的话,过年走动走动倒是小事,甚至是一种有由头的低成本联络方式。但现在的大多数亲戚是给不了指点,指指点点还不少。去年还有女性长辈说我穿得幼稚像个初中生,真是服了。”

03

时代变迁下的亲情疏离

“断亲”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指出,社会结构的转型是导致“断亲”现象的主要原因。城乡空间流动、忙碌的生活节奏、互联网的普及等因素,都促使年轻人选择“断亲”。

胡小武教授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即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而非绝对的断绝往来。“断亲”这个概念最早也是在其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中提出,并迅速引发大量共鸣与讨论。早在十年前,胡小武就开始关注“断亲”话题。作为长辈,他切身经历了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与自己、与亲缘关系逐渐疏远的过程,“我们之间慢慢变得无话可聊,甚至完全失去交流”。真正从个体经验走向学术研究,则要到2021年10月,他注意到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讲述自己和亲戚之间不愉快的经历,“断亲”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

基于1200份问卷调查数据及线下访谈,胡小武发现在“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且受访者的年龄段越低,与亲戚的联系就越少。在18岁以下的受访者中,63.16%的人表示如果没事几乎不与亲戚联系,剩下36.84%的人只是平时偶尔联系。“我们同亲戚之间的冷漠、疏离状态,事实上正在成为个体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群体的一种日常生活。”胡小武分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断亲”?与亲戚相处中的负面体验是推动“断亲”的主要原因吗?该如何理性面对亲缘关系?带着这些问题,《看天下》与胡小武展开了一场有关“断亲”话题的探讨。

01
从“乡土中国”
走向“城市中国”
《看天下》:距离你开展青年“断亲”研究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中,“断亲”现象有发生新的变化吗?
胡小武:现象本身没有太大变化,但“断亲”的话题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评价。
对年长一辈来说,站在传统价值观的立场,他们对这种现象表露出一种乡愁式的担忧,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怀恋过去的其乐融融。但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从更加正面的角度来看待和接受“断亲”现象,觉得目前的状态就挺好,访谈中,大多数选择“断亲”的年轻人也表示这是一种解脱和自在。
我一直保持比较中立的看法,并不将“断亲”定义成问题。在我看来,它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客观现象,纯粹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它是一种客观的潮流和趋势,如果有好坏之分,也只是对个体而言,而非群体。

胡小武
《看天下》:网络上对“断亲”的讨论大多是关于令人不适的亲戚关系,你认为这是促成“断亲”的主要原因吗?
胡小武:在亲缘关系中有负面体验的人肯定不少,但这仅仅是推动“断亲”的诸多因素之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由原本的“乡土中国”走向了今天的“城市中国”。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网络是维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网络,但进入到今天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之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适应忙碌的城市生活的同时,也适应了它带来的孤独和冷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亲缘关系逐渐被新的社会关系——比如同学、同事关系替代。如果我们把亲缘关系中的负面体验比作“断亲”的推力,相对应地,当前社会中就有五种拉力,将你拉向新的交往模式。
首要拉力就是城乡空间的流动,当你和你的亲戚都不住在同一个城市或村落中,你们之间的交流自然就减少了;
其次,忙碌的生活节奏挤压了原本可以用于互动的时间,特别是教育内卷之下,很多人从小学到大学阶段都缺乏培养亲密关系的时间;
第三,互联网改变了交往方式,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一代,休闲时间被爆炸式的海量信息填满,比起线下交往,他们更适应网上交流;
第四,基于同学、校友的学缘关系替代了亲缘关系,和远在家乡的兄弟姐妹相比,年轻一代显然和校园中结识的好友更有共同语言;
最后,经济上的独立自主使得年轻一代拥有了对亲缘关系进行“断舍离”的可能性。传统社会中,亲缘关系是安全感和庇护感的来源,很多家庭都需要依托家族、宗族来获取谋生资源。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几乎每个家庭都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由独立,没钱可以找银行贷款,买房买车可以按揭,不必再依托亲戚网络的帮助。种种因素之下,“断亲”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
02
建立新的相处方式
《看天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断亲”的趋势还会持续加剧吗?
胡小武:根据我这两年来的持续观察和思考,“断亲”的趋势依然会加剧,或者说,“断亲”的人群规模还会逐渐扩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城市化比例还在持续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6.16%,跟上一年末相比增长了0.94%。也就是

04

亲情的新形式:从“断亲”到“重构”

尽管“断亲”现象日益普遍,但这并不意味着亲情的彻底消失。相反,许多年轻人正在以新的方式重构亲情关系。例如,一些年轻人选择通过线上方式与直系亲属保持联系,而对于不熟悉的亲戚,则更倾向于传统的线下交往方式。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既保持了亲情的温度,又避免了传统走亲戚带来的压力。

此外,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新定义“亲情”的内涵。他们更重视与同龄人的社交关系,而非传统的亲戚关系。正如一位00后网友所说:“00后过年不走亲戚走朋友!那必须得给朋友安排山西的毛绒特产呀~削面哥上!服了,愿望商店真的好卷,出完圣诞限定包装出新年限定礼盒。因为我们还有线下市集,所以最近出了很多新年款式。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买的宝子都会拿到这个限定的新年手提袋,线上的宝子还有新年款包装盒,特别适合当山西特产送给家里的小孩!除此之外这几天还有一个限定款😉😉会上新,然后揪几个宝子抽一下,我们这两天研究了好久,非常适合居家装饰,浅浅期待一下8️⃣😍😍”

这种现象表明,年轻一代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亲情的意义。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走亲戚形式,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真诚交流和相互理解。这种变化虽然打破了传统习俗的框架,但也为亲情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05

未来的走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面对“走亲戚”习俗的变化,专家们普遍认为,这并非亲情的终结,而是亲情关系的重新定义和重构。胡小武教授指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亲情关系正在从传统的“血缘纽带”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虽然打破了传统习俗的框架,但也为亲情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高文珺副研究员也认为,这种亲戚关系的淡化并不意味着亲缘关系网络的瓦解,而是可能以新的形式存在。通过网络平台,亲属间依然能够保持联系并感受到家的意义。

可以预见,在未来,传统的“走亲戚”习俗可能会以更加灵活和多元的形式存在。它可能不再是春节期间的固定仪式,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亲情关系也将从单一的血缘纽带,扩展为包含同学、同事等多元社会关系的复合网络。这种变化虽然带来了挑战,但也为亲情关系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走亲戚”这一传统习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经济负担到社交压力,从传统习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许多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与亲戚的关系。然而,这种变化并非亲情的终结,而是亲情关系的重新定义和重构。在未来的日子里,传统的“走亲戚”习俗可能会以更加灵活和多元的形式存在,亲情关系也将从单一的血缘纽带,扩展为包含同学、同事等多元社会关系的复合网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