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背后的故事:《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传奇
国歌背后的故事:《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传奇
1935年5月24日,一部名为《风云儿女》的电影在上海公映,其中一首激昂的插曲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成为了电影的主题歌,更在随后的岁月里,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危难走向复兴的历程。
田汉与聂耳:一段跨越时空的合作
1934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邀请剧作家田汉创作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剧本。田汉以"凤凰涅槃"为寓意,创作了《凤凰的再生》(后改名为《风云儿女》)的故事梗概,并在其中写下一首激昂的自由体诗,这便是《义勇军进行曲》的雏形。
然而,就在创作的关键时刻,田汉被国民党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入狱。临被捕前,他将写在香烟盒包装纸上的歌词交给剧组。这份珍贵的手稿,后来辗转交到了聂耳手中。
聂耳,这位年轻的音乐家,被歌词中蕴含的激情所打动,主动请缨为这首词谱曲。1935年4月,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聂耳东渡日本,在异国他乡完成了曲谱的创作。他将修改后的歌词和曲谱从东京寄回上海,这首歌曲最终定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风云儿女》:左翼知识分子的抗战宣言
《风云儿女》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左翼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的选择与担当。田汉、聂耳等人,正是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缩影。他们以文艺作品为武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从电影插曲到国歌:一段见证民族复兴的历程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精神号角。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正式国歌未确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认《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写入宪法,确立其法律地位。201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国歌的使用和奏唱礼仪。
一首歌,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义勇军进行曲》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奋起抗争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中国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深切期望。每当国歌奏响,那激昂的旋律总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从1935年到今天,80多年过去了,《义勇军进行曲》依然在中华大地上激昂回响。它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永恒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