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拆迁:城市蝶变的助推器
合肥拆迁:城市蝶变的助推器
2016年12月26日,随着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的正式开通,这座千年古城迈入了地铁时代。从最初的单线运营到如今的五线并行,215.92公里的地铁线路如同城市的血脉,串联起161座车站,每天承载着112.56万乘客的出行需求。这一巨变的背后,是合肥近年来大规模城市拆迁改造的缩影。
拆迁规模空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2024年以来,合肥市全力推进新时代建设领域重大工程。经摸排,市区范围内共有104处城中村,涉及群众2.9万户、9.9万人,各类建筑805万平方米,将其谋划成29个改造项目,分期分批完成房屋征迁工作。截至目前,房屋征迁已完成面积563.58万平方米,占征迁任务总量的70%,成果斐然。
在瑶海区,和平路片区城市更新规划已通过审议,改造范围约3.35平方公里,涉及7个城中村地块,现状拆迁户数约1130户,安置人数约4594人,拆迁房屋面积约29.16万平方米,征迁改造后可释放土地约254.88亩。同时,瑶海区花冲片区也即将迎来拆迁,片区总面积8.8604公顷,拟征收1.2853公顷。
创新拆迁模式,打造和谐宜居新家园
在拆迁安置过程中,合肥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力求在推进城市更新的同时,兼顾居民的切身利益。大圩镇的拆迁安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大圩镇位于巢湖之滨,自古就有“合肥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城乡二元格局融合发展,大圩镇区域居民结构从单一的回迁村民逐步扩大至涵盖商品房小区购房居民,社会利益多元、群众需求多样。
为扎实推进和美小区建设,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社区道德建设委员会”,牵头开展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加快城乡文明融合进程。一支由社区楼栋党小组组长、楼长、居民代表、辖区单位代表等组成的草根宣讲队伍“圩美实践宣讲团”开始活跃起来,开展各类文明主题的宣讲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改变居民们的习惯。
除了成立道德建设委员会,社区还成立小区自治理事会,搭建“和美堂屋”等协商议事平台,培育挖掘“红色小管家”、楼栋长、志愿服务骨干等人员520多人。“他们既是小区居民,也是网格的工作力量。”大圩镇党委委员沈岚介绍,大圩镇是城乡空间环境的“浓缩版”,既有现代城市气息的岗区,又有传统“乡愁”的圩区,半城半乡、亦城亦乡。
如今,大圩镇坚持以网格化管理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基础保障,将全镇划分18个网格,配备18名网格长、116名网格员,构建形成“城里乡下有人管、大事小事一把抓”的常态化创建工作格局。
城市蝶变,居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
拆迁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以瑶海区为例,随着和平路片区、大东门片区、龙岗片区、铜陵路片区以及花冲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曾经的城中村和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在基础设施方面,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目前运营线路为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和5号线,运营线路总长215.92千米,全线共设161座站点。同时,合肥市还新增人口21.9万,城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6%,成为世界湿地公园城市(全球43个,国内13个之一),拥有2个百强医院,城市面貌和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拆迁带来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大圩镇通过“社区大舞台”项目,利用小区之间的公共空间,建成近4500平方米的金葡萄文化广场。依托这个广场,全镇培育形成圩美实践宣讲团、“圩民说事儿”等一线宣讲队伍和花船、打夯、门歌等群众文化队伍31个。2024年,大圩镇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结合一部分室内空间,正积极组织便民助餐项目,该项目落地将有力推动社区便民助餐服务点和廉政文化建设,为将“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从口号落实为行动提供现实支撑,进一步宣扬“有人情味、没人情债”的文明新风尚。
展望未来,合肥发展再谱新篇
拆迁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合肥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不仅有效推进了城市更新,更为居民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未来,随着更多拆迁项目的落地,合肥不仅城市形象将大幅提升,房地产市场也有望在更加完善的城市配套基础上,实现更加稳健、高质量的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居住选择,也为城市的可持续繁荣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