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1万人研究颠覆传统认知:提高“好胆固醇”水平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中国51万人研究颠覆传统认知:提高“好胆固醇”水平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近期发布了一项颠覆性研究成果:提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这一发现来自对51万名中国成年人的长期跟踪研究,不仅挑战了长期以来的医学认知,更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HDL-C的传统认知
HDL-C一直被誉为“好胆固醇”,其心血管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抗动脉粥样硬化:HDL-C能将血管壁中的胆固醇转运回肝脏代谢并排出体外,从而减少动脉斑块形成。
抗氧化作用: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C)氧化,HDL-C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促纤溶与抗血栓作用:HDL-C促进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风险。
正常情况下,成年男性HDL-C水平为1.161.42 mmol/L,女性为1.291.55 mmol/L。低于0.91 mmol/L被视为偏低,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提高HDL-C水平一直被视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策略。
CKB项目的最新发现
然而,CKB项目的最新研究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该研究对51万名中国成年人进行了长期跟踪,发现提高HDL-C水平并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持续上升,推算现患人数达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2021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达2764.98万,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15.36%。
研究的意义与影响
这一发现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具有重要启示:
重新评估HDL-C的作用:长期以来,提高HDL-C水平被视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这一发现表明,单纯提高HDL-C可能并非有效策略,需要重新评估其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聚焦可干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提示,预防心血管疾病应更多关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LDL-C、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等。
推动精准医疗发展:这一发现可能改变未来药物研发的方向,促使研究者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优化临床实践: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这一发现意味着在评估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时,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危险因素,而不仅仅是HDL-C水平。
这一发现也提醒我们,医学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于公众而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和控制体重等。
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HDL-C的认知,更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