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春晚:从《栋梁》到“AI奇妙夜”的启示
创新赋能春晚:从《栋梁》到“AI奇妙夜”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变迁,央视春晚这台陪伴中国人30余年的“年夜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挑战。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吸引年轻观众,如何在保持文化内涵的同时融入现代科技,成为春晚团队亟待解决的课题。
2025春晚: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2025年的节目单上写满了创新与突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共同的春晚 共同的年”为主题,通过融入更多非遗元素,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众多创新节目中,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堪称亮点。该节目以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为灵感来源,视觉设计更是基于梁思成先生的古建筑珍贵手稿。通过运用总台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采用“XR+数字孪生+VP”融合拍摄技术,打造出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让观众在欣赏中国古建之美的同时,感受科技带来的震撼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晚首次推出了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手语演员通过AR虚拟技术进行手语解说,AI语音技术则为听障人士提供字幕服务。这种人文关怀的创新,让春晚真正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
观众期待:在吐槽中寻找共鸣
尽管春晚的收视率有所下滑,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数以亿计的观众仍在期待这台年度大戏。年轻观众群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年年吐槽但年年都看,比比谁更会吐槽。”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实则反映了观众对春晚的深厚情感。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春晚团队也在积极拥抱新媒体。抖音、B站等平台上的“预测今年春晚小品”视频播放量动辄破百万,春晚官方也通过这些平台发布幕后花絮、节目预告等内容,与年轻观众展开互动。
创新启示:从“AI奇妙夜”看未来方向
在探索晚会创新的道路上,央视新闻“AI奇妙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场由快手可灵AI全程技术支持的晚会,以“AIGC+综艺”的模式,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AI奇妙夜”以“爱,是AI世界里最温暖的指令”为核心理念,通过《玫瑰星云》《似梦》《博物馆奇妙夜》等节目,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特别是渐冻症患者蔡磊通过AI数字人实现演讲的梦想,不仅体现了科技的温度,更引发了观众对人机关系的深度思考。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面对观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春晚的创新之路任重道远。从“AI奇妙夜”的成功经验来看,未来春晚可以更多地探索AI、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呈现。
同时,春晚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通过直播互动、短视频等形式,让节目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二次传播。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春晚不应该只是电视机前的四个小时,而应该是一场持续整晚的全民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