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校生职业健康素养迫在眉睫
提升职校生职业健康素养迫在眉睫
今年是《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数下降43.8%,但仍存在不少新型职业健康问题。北京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院长李珏指出,应重点加强职业院校职业安全健康知识教育,让更多职校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了解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知识,提升职业健康素养,增强防护意识。专家建议,职校应该增设职业健康安全教育课程,将其纳入职校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实际需求。
什么是职业健康素养?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素养定义为“通过日常活动、社交活动和代际交流积累的个人知识和能力,能够获取、理解、评价和使用信息和服务从而促进和维护自身及周围人的健康与福祉。”职业健康素养作为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影响着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职校生职业健康素养现状堪忧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职校生在职业健康素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职业规划意识薄弱:许多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没有清晰规划。
实践技能欠缺: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时间管理等方面表现不足,影响未来职场表现。
职业知识掌握不全面:对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心理”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如何提升职校生职业健康素养?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政策、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2024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水平的通知》,提出具体要求:
- 着力推动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 加大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干预力度
- 深入推进职业健康知识“五进”活动
-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教育
学校层面:完善教育体系和师资培养
课程体系建设:将职业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开发适合职校生特点的教材。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确保师生比例合理。
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和辅导。
个人层面:主动学习和自我提升
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提升实践技能: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锻炼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关注心理健康:学会压力管理,培养积极心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持续学习:通过在线课程、专业讲座等形式,不断更新职业健康知识。
结语
提升职校生职业健康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为职校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公平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