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孔与四边孔:人体解剖学中的重要结构
三边孔与四边孔:人体解剖学中的重要结构
三边孔和四边孔是人体腋窝区域的重要解剖结构,它们不仅与肌肉、血管和神经的分布密切相关,还与一些临床疾病的发生有关。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结构的位置、边界及其相关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
最近,实习生的到来为科室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学习的日常中,实习生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三边孔与四边孔。今天,让我们请科室治疗师吕瑞为大家解答这个专业问题。
三边孔的解剖结构
三边孔是指位于腋窝后壁上的三角形间隙,其边界如下:
上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小圆肌位置图示(后面观)
肩胛下肌位置图示(前面观)
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
大圆肌位置图示(后面观)
背阔肌位置图示(前面观)
外侧界:肱三头肌长头
肱三头肌长头位置图示(后面观)
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
三边孔有两个:内侧三边孔及下方三边孔。
内侧三边孔:位于肩胛下肌和大圆肌间,被肱三头肌长头分为内侧和外侧两小孔,内侧的叫内侧三边孔,上边为肩胛下肌,下边为大圆肌,外侧边为肱三头肌长头。
下方三边孔:位于四边孔的下方,由上界大圆肌,外侧界肱骨干(肱三头肌外侧头),及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围成,内有桡神经通过(进入桡神经沟)。
从三边孔前面观测血管神经的排列关系由上向下依次是:旋肩胛静脉上支、旋肩胛动脉、旋肩胛静脉下支及肩胛下神经。
从三边孔后面观测,旋肩胛动脉于肩胛骨背面分为多支,浅支外径约1.1mm,至浅层皮肤;升支外径约0.7mm,与肩胛上动脉分支吻合;横支外径约0.6mm,至冈下窝肌;降支外径约1.0mm,与胸背动脉吻合。
四边孔的解剖结构
四边孔位于肱三头肌长头与肱骨外科颈、小圆肌、大圆肌之间,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的间隙,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四边孔综合征
四边孔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嵌压症,当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在四边孔处受压后,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这种病症常继发于肩部外伤或上肢过度运动后,主要表现为腋神经支配的肩臂外侧的感觉障碍和三角肌功能受限。
腋神经发自后索,伴随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其皮支自三角肌后缘穿出分布于三角肌区及上臂上1/3外侧区皮肤。桡神经及其支配肱三头肌的肌支均未穿过四边孔。但腋神经穿过四边孔的位置与肱三头肌肌支相距很近,而距桡神经主干较远,故肩四边孔区受损伤时只有腋神经及肱三头肌肌支受损,而桡神经主干则无损伤。
由于肩四边孔的解剖特点,当因肩后部落地,腋后方与锐物相撞,肩胛部受重物撞击,或锁骨、肩胛骨、肱骨外科颈等骨折时均可使腋神经和桡神经三头肌肌支同时被挤压在肩肱关节面的后下方而受伤,肩外展位时更易受损。
由于四边孔区小静脉甚多,伤后血肿形成瘢痕,进一步造成对神经的压迫,又由于暴力大小及瘢痕压迫程度不一,神经可发生断裂或嵌压等不同病理改变。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读者对三边孔和四边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