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改革: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由之路
养老保险改革: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由之路
截至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占全国人口的15.4%。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日益凸显。为应对这一挑战,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些改革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也对国家财政、劳动力市场和整体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改革的背景与主要措施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内的多层次体系。其中,2015年启动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并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纳,形成个人账户。这种制度设计既体现了公平性,又兼顾了效率,为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
对财政的影响:挑战与应对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于2022年1月开始实施,这一改革举措旨在通过调剂基金余缺,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然而,全国统筹也面临诸多挑战。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一些东部沿海省份如广东、浙江的单位缴费率低于全国其他地区,统一缴费率后可能影响其经济活力。此外,全国统筹对地方政府在社保扩面、征收和监管方面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研究显示,省级统筹会减少该省份的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但对基金支出没有影响。
从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自2013年以来,仅靠缴费收入已难以覆盖基金支出,基金收支平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断投入的财政补贴。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占基金收入的比例约为15%,如果剔除财政补贴,当期收不抵支的省份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在财政收入增长趋缓的背景下,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
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延迟退休与人力资源开发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问题,延迟退休成为必然选择。根据相关研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8.6岁,同时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8年增加到2023年的14年。这意味着劳动力开始工作的年龄有所推后,在法定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将导致人力资本利用率降低。因此,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提高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潜力,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源红利转变。
对消费和内需的促进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在需求端,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具体措施包括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这些政策旨在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
在供给端,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同时,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大力实施城市更新,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结语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财政、劳动力市场、消费等多个方面。从短期来看,改革面临财政压力增大、地方积极性降低等挑战;但从长远来看,通过提高征缴效率、优化制度设计、促进劳动力市场活力等措施,可以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改革也将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