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究揭示:不规律饮食如何引发心血管疾病
浙大研究揭示:不规律饮食如何引发心血管疾病
2024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重磅研究,揭示了不规律饮食通过肠道功能异常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全新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饮食习惯与心血管健康关系的理解,更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不规律饮食的“罪魁祸首”:肠道脂质过度吸收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分析小肠双向营养供给模式,发现规律的饮食节奏对维持肠道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当饮食不规律时,肠道会“报复性”吸收更多脂质,尤其是当进食间隔达到16小时(类似不吃早餐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进一步研究揭示,这种脂质过度吸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肠道关键胆固醇转运蛋白表达升高,导致胆固醇过度吸收,最终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显著提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16+8”轻断食:是养生还是伤身?
无独有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也发现,流行的“16+8”轻断食模式(即每天在8小时内完成所有进食,其余16小时禁食)可能暗藏风险。研究显示,这种饮食模式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91%。
虽然这一结论在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专家也指出该研究存在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度的饮食限制确实可能对心血管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患者,这种风险更为显著。
高脂饮食的“隐形杀手”:色氨酸代谢失衡
法国巴黎大学的研究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会增强肠道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活性,导致色氨酸代谢途径改变。这种代谢失衡不仅引发肠道炎症,还会通过犬尿氨酸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具体来说,高脂饮食使得肠道上皮细胞中IDO表达增加,色氨酸代谢从生成吲哚类物质转向生成犬尿氨酸。这一转变伴随着血清素水平升高,进一步干扰色氨酸代谢,最终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炎症反应加剧,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科学饮食,守护心血管健康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规律饮食和高脂饮食都会通过影响肠道功能和代谢途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保持规律、均衡的饮食习惯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遵循以下几点健康饮食原则:
- 保持规律的三餐,尤其是不要忽视早餐。
- 控制高脂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多样化。
- 适度进食,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 关注肠道健康,适当补充益生菌和膳食纤维。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而饮食习惯作为可调控的重要因素,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心血管健康。浙大等机构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科学依据,也提醒我们:规律饮食,从早餐开始,是守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