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之路
孔孟之乡: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之路
“孔孟之乡”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创新驱动:打造文化新地标
济宁市在保护好“老三孔”(孔府、孔庙、孔林)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新三孔”——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孔子研究院持续推进“孔子研究院翻译中国”项目,编著出版《经典儒学核心概念》等跨文化阐释工具书,助力儒学走向世界。研究院还注重传统文化普及,开展“相约经典”等宣讲活动100多场次,推动儒学融入青少年教育。
孔子博物馆则通过数字化创新让文物“活”起来。馆内运用互动式、体验式展览形式,如“夫子问答”“鼓瑟击磬”等互动装置,让观众在玩乐中感受儒学魅力。博物馆还开发了众多文创产品,如《论语》棒棒糖、孔庙雪糕等,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尼山圣境则以现代科技演绎儒家元素,用声光电技术呈现马车、论语书卷等文化符号,打造沉浸式体验。同时,尼山世界儒学中心通过国际合作和数字化手段,推动儒学研究走向世界。
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
在文旅融合方面,济宁市推出多个创新项目。鲁源小镇作为尼山圣境的重要载体,通过“以游代学”方式,打造全龄、全时、全季的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将景区、园区、社区、校区“四位一体”融合,成为文旅新地标。
济宁还实施“百家景区焕新”行动,将100家A级景区串珠成链,打造明故城、尼山夜游等十大新场景。同时,济宁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曲阜市被评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非遗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方面,济宁市积极探索非遗创新模式。微山县通过“非遗+节庆”“非遗+文创”策略,打造渔家非遗品牌,2023年游客接待量突破800万人次。清河镇杞柳编织产业年出口创汇4500万美元,带动万余人就业。大庄社区通过非遗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琉璃瓦厂2023年完成产值9000万元。
山东周广胜木雕有限公司作为省级非遗工坊,年产值近1亿元,带动2000多个家庭就业。公司拥有近20项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开办工匠创新工作室,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机会。
济宁市通过文化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这种以创新为驱动、以文化为引领的发展模式,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