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一场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一场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
2025年春节档最受期待的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将于1月29日全国上映。这部由乌尔善执导,黄渤、于适、那尔那茜等主演的神话战争巨制,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
《封神演义》的传统文化内涵
《封神演义》作为中国神话最具代表性的集大成之作,其讲述的故事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已经几乎成为了中国人对于本土神话故事的集体记忆。在《封神演义》的世界观中,世界由上仙、中神和下人组成,分为仙山洞府和三界。仙山洞府就是元始天尊的“昆仑山阐教”和灵宝天尊的“碧游宫截教”,而三界分别是天帝统治的天庭,人皇纣王统治的人间以及女娲统治的妖界。
《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在《封神演义》中,一切故事的开端明面上是纣王在女娲宫题了一首轻浮女娲娘娘的诗,于是女娲派下三位千年妖精下凡颠覆纣王的统治,也就是人间和妖界的矛盾;而在暗线中,则是元始天尊创建的“阐教”与灵宝天尊创建的“截教”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而阐教截教的斗争在人间的表现就是武王伐纣过程中两方势力的死伤。天庭最高管理者之一的鸿钧老祖又认为天庭建立缺少人手,于是派弟子姜子牙持封神榜下凡对武王伐纣战争中牺牲的有能之人进行封神,也就是天庭的“阴谋”。在这样的神话史诗的背景下,以武王伐纣为主要剧情的故事线徐徐展开,而《封神第一部》则是讲述武王伐纣故事的前传,即《封神演义》的第一至第三十三回:妲己入宫,纣王暴虐,姜子牙持封神榜下凡人间,朝歌局势动荡。
电影《封神第一部》承袭了《封神演义》的人物关系框架。人间商王殷寿建都朝歌,八百诸侯称臣,将儿子送入朝歌做质子,其中西伯侯的次子姬发,也就是未来的武王也位列其中;妖界千年狐狸精下凡,附身在冀州侯苏护的小女苏妲己身上,入宫成为纣王宠妃;天庭元始天尊选择了不在十二金仙之列的子弟姜子牙持封神榜下凡封神。《封神演义》的人物阵营是围绕周武王姬发和商纣王殷寿展开的,如果从亲密关系进行划分,那么姬发的父兄以及姜子牙、杨戬、哪吒等是姬发阵营,而姜王后、太子殷郊、文曲星比干等被列为纣王阵营;但如果从人物的最终选择来看,以死劝谏的姜王后、比干以及各地诸侯应该都能够归入武王阵中。
除了保持《封神演义》中大部分的固有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定位,电影《封神第一部》在经典文化及神话结构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新的创新诠释,将封神故事的价值观进行当代化的评判和选择。其中最为明显也是最亮眼的创新,就是在“苏妲己”这个角色上的全新塑造。在《封神演义》以及口口相传的封神故事中,苏妲己一直都是“红颜祸水”、“祸国妖妃”这样的负面形象,《封神演义》甚至将纣王荒淫无度、商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归结于苏妲己;而纣王被苏妲己迷惑至此也全是因为其惊人的美貌和魅惑君主的高超手段。但电影《封神第一部》却为苏妲己“平反”了。苏式妲己,乃是刚烈勇敢的侯府贵女,她不愿投降,也不想独活,于是在父兄牺牲之后也自刎而亡,九尾狐狸精附其死身,进宫追随纣王,是因为狐狸精想要感受人间的情爱,作为交换,它将用法力协助纣王得到永生,掌控天下。纣王荒淫只是为了无尽的权力而不是因为苏妲己的美貌;比干掏心也只是因为纣王的贪婪而非妲己的挑唆。纣王于妲己,是初到人间体会情感的动物对主人本能的依靠和喜爱;妲己于纣王,是能给他提供无上权力和地位的天赐法宝,二者的关系不再是传统故事里的暴君和妖妃,苏妲己也不再是导致王朝颠覆的罪魁祸首。
电影的文化意义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故事核心围绕着姜子牙和西岐的斗争,代表着善与恶的对立。在当今时代,这一主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善恶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因此,许多观众对这部电影寄予厚望,希望它不仅能传递娱乐价值,更能引发关于人性与道德的思考。
电影中蕴含的中国神话内涵,就是人敬畏天地,但天地虽创造我,却不能主宰我。电影中殷寿即位时让比干“敬问国运”,得到的结果是将会有天谴,殷寿并没有选择自焚祭天,而是选择动用九尾狐的法力来延长自己的寿命,以更加专政的方式治理国家,与天庭叫板。虽然纣王在故事里是反面角色,但其表现出的对天命的“不尊”却实实在在是中国神话内涵中最突出的内核:天有宿命,而人却不断抗争。此外,在影片的最后,姬发与纣王搏斗并最终杀死纣王时说出的那句:“天不杀你,我杀!”也体现出了中国神话故事的精髓: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上天命定的结局。
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上映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文化的重生与传承。在期待影片来临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背后深远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
《封神三部曲》的每一部都具有独立成篇的完整性,同时又共同诠释同一主题,完整呈现整体故事脉络。在《封神第二部》里,观众不仅能够揭开《封神第一部》中潜藏的暗线伏笔,还能在全新主题的推进下真切感受到人物在经历种种事件后的成长轨迹以及人物关系的变化。《封神第一部》片尾,姬发毅然刺杀殷寿后踏上归乡之途,而在《封神第二部》里,西岐因此迎来了殷商大军的讨伐。
从影片预告中,可以窥见这场战争的序幕。殷寿借妲己之力复活后,其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野心愈发狂热,对封神榜更是势在必得。邓婵玉、太师闻仲等殷商一方精锐齐发,魔家四将身高逾12米,屹立于战场之上压迫感十足。姜子牙与姬发也将带领西岐军民开启保卫西岐的壮烈征程。杨戬此番展示了他“五行遁术”中的“土遁”和“火遁”;哪吒使出的“混天绫”蜿蜒盘旋、巨如天幕。仙风道骨的元始天尊前一刻尚是满头黑发,下一刻却已华发遍生。“接头成功”的殷郊周身经络泛起金光,双眸也猝然睁开,他将以何种面貌“重生”归来,又会给西岐和殷商两大阵营的对决带来哪些新的变数,个中悬念只待大年初一揭晓。
《封神第二部》预告里金戈铁马与法术对决交织,场面升级的古代战争奇观也是创作中最难的部分。美术指导兼造型指导叶锦添期待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神仙、异兽、巨人这些形象过往很少有真正的三维打斗,希望做出全新的诠释,让观众看到真实感”。
乌尔善介绍,《封神第二部》的剧本修改次数是《封神三部曲》中最多的。他坦言,“如何用普通人的力量去战胜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殷商大军和拥有法术的巨人,怎么既有幻想感同时又符合战争逻辑,这在剧本创作中所花的时间最长”。但他同时认为,“战争是戏剧的背景”,影片会尽其所能让观众看到大家期待的视觉奇观,“但核心还是在于塑造角色。人的情感经历、价值选择,这些触及心灵成长的主题是贯穿始终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妨思考: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推更多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尤其是在教育层面,AI工具的应用可以助力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利用简单AI,我们可以生成创意美图、撰写节目方案,这样的工具将使得我们在教育与文化传播上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