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朝戈金解读文化传承与全球意义
春节申遗成功:朝戈金解读文化传承与全球意义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传来,瞬间在中国网络上掀起了热潮,成为举国同庆的喜讯。
作为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文化标识之一,春节承载着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和家国情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在解读春节的文化传承时指出,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春节的历史沿革
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和岁末庆典。据《尔雅·释天》记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的称谓。农历正月初一作为岁首,其名称也经历了元正、元日、元旦等变化。直到1914年,北京政府内务部才正式将阴历元旦定为春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春节被确立为法定假日,成为国家层面的正式安排。
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的习俗和实践包罗万象,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经过小年、除夕,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整个节期持续近一个月。期间,家家户户会进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吃团圆饭、拜年、逛庙会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哲学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春节的习俗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从传统的放鞭炮到现代的电子鞭炮,从面对面拜年到网络拜年、微信红包,这些新形式的出现,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同时,春节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欢庆的节日,多民族欢度农历新年,进一步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春节的全球意义
春节的成功申遗,不仅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到今日的春节习俗,一脉相承的传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断创新的庆祝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多民族共同欢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同文化元素的汇聚与共享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而“阖家欢乐”“四海升平”的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和平性特质的充分展现。
如今,春节已成为传统性、现代性与全球性结合的样板。据统计,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朝戈金所说,春节的习俗与实践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结语
春节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更是对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春节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支撑。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承载着中国人美好愿景的节日,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