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方法值得尝试
新学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方法值得尝试
新学期伊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本文将从教学方法创新、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改革,以及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在新学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生动起来
教师的微笑有着无穷的魅力。教师的微笑能调节课堂情绪,增进师生情谊,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增强其自信力。教师了解了学生,就会体谅学生,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尊重,学生自然也会还以尊重,专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最好的课前交流,是教师与学生自然的谈话,并不露痕迹地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中,为精彩教学做准备。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情思,就心须具有真挚的感情,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让课堂更加精彩。课堂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学生完美的智力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动力。课堂精彩教学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而关键点在于教师的耐心倾听。教育就是鼓励,教育就是肯定,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成功!课前互动环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课前的辨析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学生在课前交流时质疑问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进行思维的扩散性训练。
在新课导入时,教师的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承上启下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还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名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在新课讲授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打破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名师的直接导入,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并能起到“课伊始,意亦明”的效果。教师将精心设置悬念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情境导入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一上课老师就从课文的题目入手,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进入思考,通过审题,提出自己的构想。在课堂上,名师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愉快地进入新课学习。名师叙述有趣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积极性。视听共赏是教师在课堂上吸引同学们主动、积极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联系时事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生活实际,同时又富于思考性,挑战性。
在课堂展开过程中,教学的精彩展开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名师的导读展开能有效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敏于发现,勇于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教师在课前展开巧用道具,能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设疑辩议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让学生求疑、探索,发现真理的过程。教师的引疑、激疑、质疑,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观察、思考和联想,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合作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迸发。名师在课堂展开教学中,能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多看、多听、多想。“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最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名师课堂教学中随堂练习的设计以落实双基、发展智力、提高学科素质为目标,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有利于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精彩讨论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课堂在深入体验中精彩展开,能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明确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
在课堂提问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知识掌握不断深化。名师重视课堂提问的细节,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境采取不同方式的灵活提问。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每个学生就其天赋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造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音乐。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在提问时留足时间,使学生充分思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从"育分"到"育人"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2023年,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2024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开始全面使用,普通高中新课标修订版即将公布。这意味着,2024年秋季,义务教育将进入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相互兼容的新时代,从过去的"育分"、"育能",到全面深化"育人"。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素养导向,强调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课程标准有可操作性,"新课标-新教材-新学案-新课堂-新考评"构成了课改的完整链条。课程核心素养是课程的基因,一根红线贯彻修订全过程,是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各学科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2022版新课标是未来十年课改指挥棒,是教师读懂新教材、新教参背后逻辑基础,是教师撰写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重要参考。课标中的教学提示、教学建议是大单元设计、学程设计的重要依据。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师作业设计、命题设计的重要标准。
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心发生了重要转变:
- 从教走向学,实现从学生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
- 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从关注碎片化课时目标到系统化设计单元目标,实现目标构成链条。
- 从关注三类知识(全面性)到关注学科素养达成,实现从"教分"到"育人"转变。
- 从关注知识技术概念理解到关注概念迁移、运用,实现从刷题到解决问题,从理解概念到运用概念,在此过程中达成素养。
- 从关注课堂导入情境到关注贯彻单元的大情境、情境链创设,实现以激发短暂兴趣到让学生产生系统化内驱动的转变。
- 从关注课堂高效率到关注课堂高价值,实现价值优先,效率为价值服务。
- 从关注高活动行为到关注高认知行为,实现课堂温度与高度、开心与开窍统一。
- 从关注模式化的自主、合作、探究到关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学科实践活动,实现真合作、深度个性化探究。
- 从采用终结性量表评价,走向有导向性的量规评价,实现评价对标、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
- 从巩固知识为主的碎片化课时作业,走向概念运用、创新整合的单元作业,实现从作业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甚至变成从课堂教师指导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载体。
新教材的启用也体现了这些改革方向。语文一年级至九年级整体变动,其余学科从小学到初中起始年级启用新教材。语文、历史、道法统一教材,其它学科仍是一标多本。新教材是为了更好全面落实2022年版的课程纲要及新课标要求而改编的。整体上看,强化理科学习与科技创新培养。语文强调整本书阅读,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课文单元,以单元主题为经、学习任务群为纬来整合单元教学;强调整本书阅读,倡导单元整合教学、群文阅读,强化阅读技巧和思辩性阅读;以任务群要求设计单元相关学习活动。数学各版本均遵循"四个重视",力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英语更加突出主题式项目学习,注重实际应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编排更强调四个核心素养的达成,更强化六要素结构体系。英语新教材另一特点表现为四重一轻:重思维、重运用、重阅读、重写作,轻语法。第三个特点为从强调传统的听说读写,到强调听说读写看问与思。
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的新引擎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引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工智能定为今年国际教育日的主题,强调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理性应用。各国纷纷在中小学阶段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我国教育部也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初见成效。例如,智能辅导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练习题目,使学习更加精准高效。虚拟实验室则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实验,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此外,AI还能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总结与展望
新学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同时也要顺应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将新课标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人工智能作为教育创新的新引擎,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助力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