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铜禁:从碎块到国宝的逆袭之路
云纹铜禁:从碎块到国宝的逆袭之路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了一件震惊考古界的青铜器——云纹铜禁。这件春秋晚期的青铜重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成为了中国青铜器中的瑰宝。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件国宝级文物在出土时竟然是一堆碎块,经过河南博物院修复师王琛及其父亲王长青长达三年多的努力,才得以重现昔日辉煌。
云纹铜禁的出土与历史背景
云纹铜禁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这座墓葬属于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墓主人是楚庄王之子子庚(王子午),他身为令尹(楚国的官职,相当于宰相),地位仅次于楚王。虽然墓葬在汉代就已被盗,但仍出土了6000余件随葬品,其中青铜礼乐器155件,云纹铜禁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珍品。
精湛工艺与艺术价值
云纹铜禁的尺寸为通长125.5厘米,宽67.6厘米,高28.8厘米,重达94.2公斤。整体呈长方体,上部为长方形平面,中空无底,禁体四面及四壁都装饰有数层铜梗支撑的云纹,繁复缠绕,层峦叠嶂,排列整齐。禁侧攀爬着12只龙形兽,兽首有双角,挺胸卷尾,张口吐舌,仿佛在垂涎禁上的美酒。禁底有12个座兽,似虎形,首饰高冠,昂首吐舌,挺胸凹腰,两前足外伸,后仅一管状足,似乎不堪重负地承托着铜禁。
云纹铜禁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复杂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失蜡法是熔模法的一种,即用容易熔化的蜂蜡、松香、牛油等制作蜡模,蜡模用细泥浆、耐火材料包裹硬化,烘烤使蜡油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再浇铸青铜溶液成型的铸造方法。专家认为禁体是二十五块蜡模分别捏制,再对合成一个完整的铸型,使体积大而结构又异常复杂的禁体能一次性铸就。铜禁的附兽和座兽的主体也都是失蜡法制成,再与禁体焊接。
从碎块到国宝的修复之路
云纹铜禁出土时的状况令人堪忧,禁体已经变形,破裂成十余块,铜梗断裂,云纹剥落,龙形兽附件和虎形座兽都脱落了,而且大部分残缺不全。面对这样的状况,河南博物院的王长青先生带领4位徒弟,开始了长达4年的修复工作。
修复团队采用了多种工艺手段,包括失蜡法、石膏翻范、用锡浇铸成型、焊接、环氧树脂粘接等。他们首先对残片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根据器物的结构和纹饰特征,运用失蜡法和石膏翻范技术,重新制作缺失的部分。对于断裂的铜梗和脱落的兽首,他们则采用锡浇铸成型和焊接技术进行修复。最后,使用环氧树脂粘接技术,将所有部件重新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器物。
整个修复过程耗时4年,花费4万元,修复团队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最终将这件极其复杂精美的铜禁修复完好。修复后的云纹铜禁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形态和纹饰,更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精湛工艺,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化意义与历史影响
云纹铜禁不仅是春秋时期楚国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承放酒器的礼器,它体现了周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同时,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证明了这一工艺并非外来引进,而是中国古代工匠的独立发明。
目前,云纹铜禁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它不仅展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工艺水平,更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辉煌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