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十九畏”:从历史传说中走来的配伍禁忌
中药“十九畏”:从历史传说中走来的配伍禁忌
“十九畏”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明代刘纯的《医经小学》,其核心内容是一些药物相互作用后可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具体包括: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等共19种相畏关系。
“十九畏”最早见于明代刘纯的《医经小学》,其核心内容是一些药物相互作用后可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具体包括: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等共19种相畏关系。
历史渊源
“十九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该书假托“神农”之名,汇集整理了中医博大精深的药学知识。其成书时间可能跨越战国至秦汉,因原书已失,作者无从考证。
神农,即炎帝,也是传说的“三皇”之一。因为他发现了取火和用火的方法,所以被推举为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他亲尝百草,开创了草药疗法,并发展了刀耕火种的种植技术,被后世尊称为“神农氏”。
《神农本草经》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等典籍,今流传最广的版本为清代孙星衍与孙冯翼所编。该书目录初看便令人惊叹,共载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天相契合。仿佛每日一味药,日积月累,便能深谙医术。
《神农本草经》将365味中药分为“三种来源”: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定义了“七种关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分“五味”:酸、咸、甘、苦、辛;隐含“四气”:寒、热、温、凉。
更重要的是,《神农本草经》把365味药划分为三类。“上药”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中药”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然而,许多患者及部分医术不精的医生因缺乏知识,分不清“上药”“中药”和“下药”,因此胡乱配药和吃药,结果“副作用”大于疗效。还有一些人,担心“是药三分毒”而讳疾忌医,害怕吃药。
为此,《神农本草经》的“邵序”中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意思是说,如果这个医生没有祖孙三代相承,就不能用他的药。也有人说,如果医生没有熟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这三种基础医书,就不能服用他的药。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去看病的时候,总不能问:“你读过医学经典吗?你治死过病人吗?你行医的治愈率是多少?”如果以“治愈率”作为衡量医术的标准,或许能更直观地判断其医术水平。
文化内涵
“十九畏”体现了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配伍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更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整体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药物之间的和谐统一。
“十九畏”的提出,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物相互作用的深刻认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家们发现某些药物配伍后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增加毒性。这种经验的积累,最终形成了系统的配伍禁忌理论,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传说故事
关于“十九畏”的传说,虽然没有直接记载,但与中药配伍禁忌相关的传说故事却不少。最著名的莫过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神农氏为了寻找治病救人的药物,亲自品尝百草,辨别其药性。有一次,他误食了一种有毒的草,中毒后又吃了一种解毒的草,从而发现了药物之间的相克关系。这个传说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却反映了古代医家在实践中探索药物配伍规律的精神。
另一个与中药配伍相关的传说,是关于扁鹊的故事。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有一次他为一位病人诊治时,发现病人同时服用了两种相克的药物,导致病情加重。扁鹊及时调整了药方,最终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生动地说明了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性。
现代应用
在现代中医药学中,“十九畏”仍然是重要的配伍禁忌原则。虽然有学者指出这些禁忌并非绝对,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仍然会谨慎对待这些配伍关系,以确保用药安全。这种既遵循传统又不拘泥于教条的态度,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十九畏”不仅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以及古代医家对药物相互作用的深刻认识。通过了解“十九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学的精髓,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