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听颿楼珍藏:潘正夫文物的收藏价值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听颿楼珍藏:潘正夫文物的收藏价值

引用
腾讯
11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16A06WJ200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61435
3.
https://m-news.artron.net/20241014/n1135669.html
4.
https://m-news.artron.net/20241016/n1135726.html
5.
https://m-news.artron.net/20241012/n1135606.html
6.
https://www.sohu.com/a/813883715_120942342
7.
http://m.zgsc2001.com/shichang/1251.html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E%E5%BF%97%E5%81%89
9.
https://www.sothebys.com/zh-hans/%E6%96%87%E7%AB%A0/%E5%85%B0%E4%BA%AD%E7%BB%9D%E5%94%B1%E9%80%B8%E5%B0%91%E9%A3%8E-%E5%A2%A8%E9%9F%B5%E7%A5%9E%E5%AD%98%E4%BA%8C%E5%B8%9D%E4%B9%A6-%E5%B0%8F%E5%90%AC%E9%A2%BF%E6%A5%BC%E8%97%8F%E5%AE%8B%E4%BB%81%E5%AE%97%E9%AB%98%E5%AE%97%E4%B8%B4%E5%85%B0%E4%BA%AD%E5%8D%B7
10.
https://www.sgyinji.com/pic-757.html
11.
https://search.suning.com/1cwq26.html
01

听颿楼:清代广东的收藏传奇

听颿楼是清代广东潘氏家族的私人收藏楼,位于广州城内。这座楼的建立,见证了清代广东十三行商人的文化追求与艺术鉴赏力。潘氏家族自十八世纪起开始经商,至十九世纪已成为广东四大商贾之一。作为十三行行商的后代,潘正炜(1791-1850)继承家业后,不仅在商业上继续发展,更致力于文化艺术的收藏与研究。

潘正炜,字榆庭,号季彤,是潘氏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收藏家。他创建的听颿楼,不仅是存放珍贵书画的场所,更是文人雅士品鉴交流的艺术空间。为了记录自己的收藏,潘正炜编纂了《听颿楼书画记》,这部书不仅是听颿楼藏品的目录,更是研究清代广东书画鉴藏史的重要文献。

02

珍稀藏品:宋仁宗与宋高宗的《兰亭序》

听颿楼最著名的藏品之一,是宋仁宗赵祯和宋高宗赵构临摹的《兰亭序》。这幅作品由两段组成,一段是宋仁宗的临摹本,另一段是宋高宗的临摹本,两段合装为一卷。《兰亭序》原作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帝王都对其推崇备至。

这卷《兰亭序》的流传过程颇为曲折。在道光丙申(1836年)之前,它与《定武兰亭唐榻本》(亦称“韩珠船本”)合装为一卷,并有宋人何端礼所绘《修禊图》。道光丙申之后,被分拆成两卷。在清代,这卷作品先后被多位名家收藏,包括韩荣光、曹溶、梁清标等。韩荣光(1793-1860),字祥河,又字珠船,晚称黄花老人。清博罗县人。二十岁拔贡,以吏部小京官升文选司。道光八年(1828)于顺天中举人。擢郎中,转监察御史,署刑科给事中。于四十岁归乡不仕,在博罗主讲登峰、龙溪两书院二十余年。擅长诗、书、画,人称“三绝”。本卷与《定武兰亭唐榻本》被分拆成两卷是在道光丙申(1836),韩荣光售出之后。在清代先后被刻帖传世,如鲍漱芳《安素轩石刻》(图二),尤其道光时期,本卷流传于广东地区的鉴藏家之中,也多次摹刻成帖,如孔广陶《岳雪楼鉴真法帖》、潘正炜《听颿楼法帖》和叶应旸《耕霞溪馆集帖》等。

全卷第一段为〈宋仁宗临兰亭卷〉。宋仁宗名赵祯(1010-1063),初名赵受益 ,宋代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为宋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史书评其「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并有「仁宗盛治」之誉。欧阳修称其「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 宋仁宗法书在历代著录中几不现踪,而传世书法作品更是难得一见!

「 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
欧阳修 (1007-1072)

本幅临《兰亭序》,为绢本,行笔流畅,遒劲高古。卷首有「御书之宝」和「宝翰之章」二玺,卷首右上角隐约可见瘦金书「仁祖御笔」四字,卷末钤有「宣和」与「政和」二玺,及「御前之印」。此外,还有「米芾」之印,以及清代鉴藏家曹溶、梁清标、韩荣光、潘正炜等鉴藏印。对于本幅之所以归于宋仁宗名下,卷后陈其锟与韩荣光的题跋作了说明。陈氏题记称「卷端有瘦金书仁祖御笔四字,定为仁宗。」韩荣光跋语中说:「是卷仁宗一段复有米芾名印,当是米老书画船中物。后入宣和内府,有『宣和』、『政和图书』及『御前之印』。卷首又有徽宗瘦金题『仁祖御书』四字,隐隐可见。」

在孔广陶《岳雪楼鉴真法帖》的题跋中,有关于本卷的叙述:「仁宗最精飞白,而点画象形能制六点,出李唐卿所进三百点外,宜其笔法矫矫自异也。此迹与思陵临本同装唐拓《兰亭》帖尾,为韩珠船侍御所宝,其后临本归卢氏,帖则入余斋。聚散有数,尚能作延津之合否?」可知孔广陶见过本卷,其时已由韩荣光售出,并被分拆成两卷,他得到另一卷定武兰亭的拓本,而本卷则被广东一位卢氏藏家所有。

《宋高宗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品编号:中画278

值得一提的是,陈其锟在孔氏《岳雪楼鉴真法帖》题跋中也对宋仁宗临本做了阐述,指出《安素轩石刻》误将此作归为宋高宗,并肯定为宋仁宗所书,更特别指出临本中「朗」字缺两笔,实为对宋始祖的避讳:

「此临《兰亭》,卷端有瘦金书『仁祖御笔』四字,定为宋仁宗书。篇中『朗』字阙两笔,避始祖元朗讳也。书法盘郁古劲,如介胄之士

03

石涛的山水巨作:《搜尽奇峰图》

另一件听颿楼的珍品是清代画家石涛的《搜尽奇峰图》卷。这幅画纵42.8厘米,横285.5厘米,画面崇山峻岭,茂树参天,泉水淙淙,山道崎岖,纡回盘旋。城垣、楼阁、亭桥、书屋、渔舟等分布其间,全幅构图繁密,画法用披麻皴参以点子皴,信手涂抹,自然流畅,笔墨苍劲,气势磅礴。

石涛在创作这幅画时,深受元明以来文人山水画的影响,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构思,采用“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方法,进行反复提炼加工,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山水画作品。他强调从自然中汲取创作源泉,重视对景写生,但又不拘泥于实景的描摹,而是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将生活中的山水原型进行重新组合,以达到“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追求。

此外,石涛在画幅的右上方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7字,并题记一则,内容涉及其绘画艺术思想,是研究其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料。同时,这幅画也是石涛为原礼部侍郎王封溁所作。

04

文物的价值与传承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宋仁宗和宋高宗的《兰亭序》临摹本,见证了宋代帝王对书法艺术的推崇,以及《兰亭序》在历代的流传与影响。石涛的《搜尽奇峰图》则体现了清代文人画家对自然的观察与艺术的创新,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精髓。

这些文物的收藏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成就上,更在于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们见证了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反映了清代广东地区的文化繁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这些文物已成为研究清代文化、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收藏家的关注。它们不仅是潘氏家族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