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 奇幻文学,不止于文学
书摘 | 奇幻文学,不止于文学
在幻想的冰山下:
欧美奇幻文学的故事世界和文本系统
谢开来 著
2022年11月出版
作者简介
谢开来,男,生于湘西,长于广州。80后,“龙与地下城”老玩家,网络古风音乐词作者。早年曾于《飞·奇幻世界》发表奇幻小说数篇,而立志于奇幻文学研究。后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民俗学硕士与博士学位,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文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艺、大众文化及内容产业。于《西北民族研究》《戏曲研究》《跨文化对话》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内容摘要
绪论
奇幻文学,是20世纪在欧美逐渐兴盛起来的大众文学。它起源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交汇之处,携着独特的审美趣味进入当代文化娱乐视野。这些作品不仅是各大报纸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客,还不时进入影视、游戏、动画、漫画等行业,对当代文化产业有深刻影响。21世纪初,奇幻文学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大潮在中国兴起,日渐成为支撑我国网络文学、漫画、动画和游戏等领域内容生产的核心资源。
20世纪中叶,欧美学界已经展开奇幻文学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理论成果。中国学界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虽然已有学者进行了试探性的研究,但总体还处于新生阶段。他们大多以小说文本为基础,讨论奇幻文学的艺术特点、心理基础、核心理念、社会影响等,为我们厘清奇幻文学的面貌做出了贡献。至少在最近的15年里,奇幻文学的生产变得更加社会化了。个人创作的传统模式已不再是奇幻文学的唯一选择,集体创作的新模式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产业体系的快速发展愈发成熟。网络小说团队、影视编剧团队在文学领域绝非鲜见,而文案策划小组在游戏制作中则早已属于标准配置。专门组织已经取代个体作家,成为奇幻文学及其相关产品的重要创作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形态的发展,奇幻文学的多元化与专门化走向融合,其重要表现就是设定活动和架空世界在大众文化中兴起。近年来,“设定”一词为网络文学、动画、漫画、游戏等领域所习用,大体上指为创作作品所做的内容设计和内容规定,包括世界设定、人物设定、地理设定、历史设定、社会设定等。设定虽有可能成为作品文本直接面向读者,但更重要的是支撑小说、影视、动画、漫画、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创作活动,使这些作品保持内容上的统一性、合理性或独特性。它由创作者或版权拥有者赋予权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规制其他文本的功能。设定的形态十分多样,也会表现为短篇故事、地理志、人物设计图、地图、概念视频等。尽管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成长,但无论中外市场都已经出现了完整的游戏设定集,如桌面游戏“龙与地下城”系列涉及多个架空世界,中国游戏《剑侠情缘网络版叁》在2014~2017年出版了4本游戏设定集。
这种跨体裁、跨媒体融合发展的现象是传统文学研究鲜少涉及的现象。奇幻文学是当代内容生产跨媒体、跨体裁和产业化现象的集中体现,在长期合作生产中大量调用、调整了相关文化概念和体裁概念。这些活动最终体现在它下属的各类产品和作品内部,体现在一个以独特概念和知识产权为中心的多体裁文本系统之中,体现在架空世界之内。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对这些现象论述颇多,但主要集中在商业投资和市场运作领域。这些研究往往将文本创作的过程视作黑盒子,似乎只要将生产资源和要素放进盒子,就能生产出可靠的产品。内容生产者当然不这样看,但这个群体时常缺乏学术研究的能力、公开技术的动机,或者从事相关活动需要耗费的时间。这样一来,当代内容生产就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短板:一方面,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无法指导生产实践;另一方面,生产实践由于缺乏理论提升和学术指导,在话语权和生产能力上都落后于欧美国家。
欧美奇幻文学是欧美大众文学的主流之一,是世界奇幻文学的干流所在,也是中国奇幻文学的核心源泉之一。欧美奇幻文学的长期生产实践,催生了欧美奇幻文化的活跃氛围,也催生了成熟的跨媒体、跨体裁的内容产业运营模式。《魔戒》《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等系列经典欧美奇幻文学作品,既是中国奇幻文学的启蒙读物,也是中国内容产业跨媒体联合生产和运营的重要范本。因此,欧美奇幻文学可说是中国奇幻文学,乃至中国大众文学及内容产业极为重要的“他山之玉”。可惜的是,过去对于欧美奇幻文学的深入研究主要是思想批判式的,对创作论和文化生产问题甚少涉及。本书将欧美奇幻文学作为奇幻文学研究的主要材料,其理由正在于此。通过对奇幻文学的核心概念、架空世界的宏观结构和多体裁文本系统的讨论,明确其社会文化基础、作用规律和生产过程,本书尝试建构奇幻文学的社会生产框架,为中国奇幻文学乃至内容产业的生产社会化提供引导和借鉴。
为什么要研究奇幻文学的生产社会化呢?这与我国大众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能力正持续上涨有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意味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绝对贫困的消灭和精神生活的昂扬。80后、90后、00后等代际群体正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自主性。借用一句流行语:“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许多人将文学创作活动或内容生产活动看作实现自我价值、达成人生成就的方式。互联网社区和内容平台的成熟,使大众的创作成果能够以极低成本公开发表,于是进一步催化了当代大众投身文化生产的积极性。起点中文网和哔哩哔哩(bilibili)等网站上的内容井喷,正是这种积极性的绝佳证明。
目前,大众在文化创作上的积极性,以及他们迸发出的庞大生产力并未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可。由大众生产出来的网络文学可谓泥沙俱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生产热情和生产力缺乏可靠的专业引导。当然,内容创作者并不都喜欢被人指手画脚,但他们在明知自己并非专业和资深的情况下,也乐于吸取专业知识,磨炼专业技能。旺盛的求知欲推动了当代网络教育和知识付费的兴盛,但相当多的内容生产问题却并不能在上述行业中被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行业只是知识的搬运工,终究不是知识和思想的生产者。缓解大众文化生产活动中创作实践的高扬与理论指导的短板之间的矛盾,是本书探讨奇幻文学生产社会化的动机和价值所在。
文学的生产社会化,还让人想到延安文艺传统中的集体创作。大众参与文艺创作是集体创作的重要表现,也是当代文艺生产社会化的突出现象。当代大众积极参与大众文学创作,但多个独立个体和多种思想之间的不协调怎么解决?实际上,民间文化和社会文化早就为大众文学的生产社会化准备了核心概念、资料文本和工作框架。尽管未必所有创作者都能意识到,但这些概念、文本和框架已经存在,只待创作者调用和调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本书认为可以用文化研究的方式,解决奇幻文学生产社会化的协调问题。在这里,本书使用的核心概念就是体裁,因为这一概念不仅是一个社会的集体共识,也包含了核心概念、资料文本和工作框架等内容。
奇幻文学是当代大众文学生产社会化的重要代表。它是在中国网络文学及相关内容生产中占据很大分量的品类,对相关品类如武侠、仙侠、科幻等也有重要影响,是容纳当代大众文化热情和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之一。鉴于这一类文学的大众性质,以及它对社会文化概念的调用和改造史,本书认为对奇幻文学的体裁研究,能够提升对当代大众文学的生产社会化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甚至可以拿来指导其他种类的大众文学的社会化生产。
奇幻文学作为近现代大众文化的产物,其现象史不过300年左右。欧美学者将这类文学纳入学术研究,主要还是在20世纪下半叶,而中国学者的奇幻文学研究则多起于21世纪初。故中国奇幻文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其范围并不广阔。本书面向奇幻文学的社会化生产问题,并不囿于奇幻文学研究传统,而是从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叙述学等角度开展跨学科研究。这样一来,就能够发现前人研究在奇幻文学的核心概念、体裁关系、文本关系、集体创作、社会文化互动等问题上,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那么,怎样利用上述领域中的材料达到以上目的呢?本书主要依靠两项工作。一项是材料分析,即选取欧美奇幻文学中的经典系列作为个案,对它的文本系统进行搜集和梳理,厘清它的文献构成、体裁结构和素材结构,探讨整个文本系统表现架空世界的方式和切入外部生态的方式。另一项是理论分析,即抓住奇幻文学创作生产过程中“核心概念-多元话语-文本系统”这三种状态,以及三种状态之间的两重转化,探讨奇幻文学生产社会化的普遍规律与合理框架。这两部分内容分别构成本书正文的前四章和后三章。
作为绪论,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研究的学术史基础、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对于未经历过理论训练的读者来说,接下来的内容恐怕不太好读。但万事开头难,即便部分读者可以选择跳过这部分内容,直接进入第一章的个案分析部分,笔者仍然需要将本书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方法阐述明白,因为这决定了本书的理论来源和整体分析框架。
谢开来
(节选自本书绪论,内容有删减)
内容简介
奇幻文学是19~20世纪在欧美兴起的大众文学,21世纪初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大潮进入中国,逐渐成为支撑我国网络小说、动画和游戏领域内容生产的核心资源。本书对“魔戒”系列、“龙枪”系列和“博德之门”系列等欧美奇幻文学经典个案进行深度剖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奇幻文学时空体研究的跨学科分析框架,探讨了故事世界在内容创作和文化生产中的多重意义,奇幻文学的世界观、多元话语、体裁和文本系统的生产机制,为中国幻想文学、网络文学和内容产业的创作、生产和管理提供借鉴。
目录/contents
绪论
一 界定奇幻文学
二 体裁的综合含义
三 多体裁文本系统
四 文学的社会化生产
五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欧美奇幻文学的舶来
一 20世纪的外来文化基础
二 21世纪的奇幻文学舶来
三 欧美奇幻文学的中国再造
第二章 “魔戒”系列的肇始之功
一 “魔戒”系列的文献构成
二 阿尔达世界的宏观结构
三 多体裁文本系统的表现力
四 从通俗小说走向大众接受
第三章 “龙枪”系列与大众化叙事
一 “龙枪”系列的文献构成
二 克莱恩世界的宏观结构
三 桌面角色扮演游戏的互动变革
四 从互动叙事走向大众参与
第四章 “博德之门”系列与数字化革命
一 “博德之门”系列的文献构成
二 托瑞尔世界宏观结构的多元发展
三 计算机角色扮演游戏的表现革新
四 从数字媒体走向互联网新经济
第五章 欧美奇幻文学故事世界的宏观结构
一 超自然的现代意义
二 超自然与时空体性质
三 社会群体与时空体呈现
第六章 欧美奇幻文学的话语和体裁
一 奇幻文学的话语生成
二 叙事话语和素材话语
三 叙事体裁和非叙事体裁
第七章 欧美奇幻文学文本系统的权力结构
一 欧美奇幻文学文本系统的权力基础
二 欧美奇幻文学文本系统中的权力话语
三 欧美奇幻文学文本系统的权力圈层
结语 欧美奇幻文学的社会化生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惊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