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将至,如何让孩子不再抗拒走亲戚?
寒假将至,如何让孩子不再抗拒走亲戚?
寒假将至,不少家长开始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发愁:如何让孩子愿意去走亲戚?这似乎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难题。据新华网调查,18岁以下青少年中,高达63.1%的人与亲戚几乎没有联系,年轻人"断亲"现象日益严重。曾经热热闹闹的家族聚会,如今却成了孩子们的"负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抗拒走亲戚?
- 传统亲缘关系与现代精神的冲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指出,所谓"断亲"的根源是社会转型,是基于现代契约精神的交往规则,与传统宗族伦理基础上建立的亲缘关系之间的碰撞。年轻人对社交生活的边界感更为敏感,传统的走亲戚、聊家常成为一种负担。
- 城镇化带来的家族分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5.22%,大量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被打散。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去"逛一逛",感觉不适应而保持距离,被社会理解成了"断亲"。
- 过度评价和比较的压力
"一旦涉及成绩怎么样、工资有多少,买没买房、有没有对象,感觉天就聊死了",这是许多网友的真实心声。亲戚间的过度询问和比较,让孩子们感受到压力和不被理解,尤其是当这些话题涉及敏感信息时。
- 边界感缺失和隐私侵犯
"明明没见过几次面,没聊过几次天,一上来就要你把个人隐私全都交代清楚",这种现象让孩子们感到不适。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边界感,而传统走亲戚的方式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如何让孩子重新喜欢上走亲戚?
- 改变互动方式,避免敏感话题
家长可以提前与亲戚沟通,避免涉及学习、工作等敏感话题,转而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可以询问"最近在玩什么有趣的游戏?"或"有没有什么喜欢的动画片?"这样的问题,更容易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 培养共同兴趣,增加互动乐趣
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比如户外运动、亲子游戏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亲戚互动。例如,可以组织一场家庭足球赛,或者一起做手工、画画等。
- 尊重孩子感受,不强迫社交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内向,不喜欢过多的社交活动。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强迫他们去走亲戚,而是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
- 适当减少频率,提高质量
与其频繁但流于形式的走亲戚,不如减少次数,但每次都能有实质性的互动。比如,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家庭聚会,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亲戚相处。
- 通过送礼等方式缓解尴尬
可以准备一些小礼物,比如坚果礼盒、玩具等,让孩子在走亲戚时送给长辈或同龄的表兄弟姐妹。这样既能缓解尴尬,又能培养孩子的礼貌和大方。
家长的成功经验分享
一位家长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尝试带着孩子一起参与户外活动,比如一起去公园放风筝、去郊外踏青等。这样既能让孩子亲近自然,又能增进与亲戚间的关系,效果非常好。"
另一位家长则表示:"我开始注重倾听孩子的想法,不再强迫他们去走亲戚。当他们愿意去时,我会提前与亲戚沟通,避免涉及敏感话题,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亲戚互动。"
建立新型亲缘关系,重拾亲情温度
正如专家所说,年轻人不会一直是一个孤岛式的个体。我们总要重新回到自己的亲属网络中,去更好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这需要长辈们改变传统的观念,用更包容、更理解的方式与年轻人相处。
真正的亲情,是包容、体谅、温柔以待。和谐的亲属关系,是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让我们共同努力,重建一种新型的亲缘关系,让亲情不再是负担,而是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