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防治颈动脉斑块研究获重大突破,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通心络防治颈动脉斑块研究获重大突破,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颈动脉斑块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颈动脉斑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通心络胶囊因其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机制,成为研究热点。
通心络防治颈动脉斑块的最新突破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牵头的“应用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CAPITAL研究)”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报告》(Sci Rep)上,该研究纳入了1212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和安慰剂组,随访24个月。
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显著低于安慰剂组,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也明显改善。进一步分析发现,通心络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通心络的作用机制
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红花、乳香、没药、冰片、酸枣仁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多个方面:
改善微循环:通心络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注,从而延缓斑块的进展。
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研究发现,通心络可能通过促进胆固醇从斑块中转运出来,从而稳定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抑制巨噬细胞自噬: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通心络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自噬作用,从而稳定斑块。
抗炎抗氧化:通心络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抑制斑块的形成。
临床应用与专家共识
2024年3月发布的《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对通心络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规范指导。该共识由国内心血管领域四十余位权威专家共同讨论编撰而成,严格按照国际共识标准制定。
共识指出,通心络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均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合并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类型中,获得了多个Ⅰ类推荐和A级证据。
中医现代化的前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药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组分中药的研究使得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更加清晰,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中医药现代化就是要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一种既高于传统中医,也高于现代西医的新型医学体系。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创新上。
通心络胶囊的研究和应用,正是这种融合的典范。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和现代科技手段,我们不仅证实了其临床疗效,还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