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治疗迎来新突破:PT-CAS与PCAR引领微创手术新纪元
颈动脉斑块治疗迎来新突破:PT-CAS与PCAR引领微创手术新纪元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针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影像学技术与微创手术的结合,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其中,由我国专家团队研发的经皮经颈动脉腔内血运重建术(PT-CAS)和经皮逆流脑保护颈动脉血运重建术(PCAR),更是为颈动脉狭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传统治疗的局限与突破
目前,临床上针对颈动脉斑块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病情进展,而CEA和CAS则是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
CEA是通过外科手术直接切除颈动脉内的斑块,虽然效果确切,但创伤较大,且围手术期心脏意外风险较高。CAS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支架送至颈动脉狭窄处进行扩张。然而,CAS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穿越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狭窄部位,容易导致斑块脱落,增加脑栓塞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学专家们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其中,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TCAR)作为一种新型术式,通过颈部切口建立颈动脉与股静脉之间的转流通道,实现血液逆流,从而在手术过程中保护大脑免受栓塞影响。然而,由于技术壁垒和器械限制,TCAR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较低。
创新技术:PT-CAS与PCAR
经皮经颈动脉腔内血运重建术(PT-CAS)
由首都医科大学张玮教授和陈忠教授团队研发的PT-CAS,是全球首创的颈动脉微创治疗技术。该系统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PT-CAS经颈动脉腔内血运重建系统、PT-CAS颈动脉支架和PT-CAS血管闭合装置。
PT-CAS的最大创新在于其独特的血流阻断方案,能够完全避免传统TCAR中存在的“盲区”问题。在手术过程中,医生无需将导管穿过病变部位,从而大大降低了斑块脱落的风险。同时,该系统还配备了开环设计的颈动脉支架,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贴壁性,特别适合迂曲的血管结构。
目前,PT-CAS已成功完成5例临床应用,术后30天死亡及卒中发生率为0%,无心肌梗死、颅神经损伤事件发生。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颈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更为全球颈动脉狭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经皮逆流脑保护颈动脉血运重建术(PCAR)
PCAR是由微创脑科学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余波教授团队共同研发的创新技术。它是在TCAR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改良,实现了真正的“微创化”。
与TCAR相比,PCAR最大的特点是无需进行颈部切开,而是通过穿刺方式完成手术。这种设计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还避免了暴露颈动脉带来的风险。同时,PCAR系统还具备脑保护功能,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有效拦截脱落的斑块,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余波教授表示,PCAR不仅是一种新的手术路径,更是一个全新的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未来还可以拓展更多治疗功能,如颈动脉斑块腔内消融等,真正实现腔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EndoCEA)的效果。
影像学技术的精准助力
无论是PT-CAS还是PCAR,这些新型治疗技术都离不开影像学技术的支持。通过高分辨率的超声、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手段,医生可以精准评估斑块的性质、大小和位置,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特别是在PT-CAS和PCAR中,影像学技术不仅用于术前评估,还在手术过程中发挥着实时监测的作用。例如,通过近端造影技术,医生可以确认返流系统的有效性,确保手术安全进行。这种精准的影像引导,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未来展望
随着PT-CAS和PCAR等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将更加安全、高效。同时,这些技术的普及也将推动相关医疗器械的创新和升级,为患者带来更多优质且可及的治疗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突破性成果都源自中国专家团队的创新研究,展现了我国在血管外科领域的科研实力。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相信这些新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