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揭秘《蛟龙行动》幕后:从演员到“蛟龙队长”的蜕变之路
黄轩揭秘《蛟龙行动》幕后:从演员到“蛟龙队长”的蜕变之路
2025年春节档最受瞩目的军事战争巨制《蛟龙行动》即将于1月29日上映。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这部电影将战场从陆地转移到深海,讲述中国海军蛟龙小队在复杂海底环境中执行任务的惊心动魄故事。
从陆战到海战:《蛟龙行动》的全新挑战
《蛟龙行动》的故事发生在未来某日,中国海军截获关键情报,发现一艘超级潜艇正密谋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绝密军事计划。这个计划背后涉及M国控制的恐怖组织,一旦实施,整个亚太地区都将面临瘫痪的巨大危机。为化解这场危机,我方迅速派出最新型潜艇“龙鲸号”,与蛟龙小队协同作战。
与《红海行动》不同,这次的故事发生在深海,蛟龙小队不仅要面对敌方潜艇的重重陷阱和猛烈攻击,还要应对复杂的海底环境。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到,影片展现了大量深海作战场景,包括潜艇对轰、水下潜入、近身搏斗等惊险场面。这种全新的战场设定,不仅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也展现了中国海军在深海作战领域的实力。
黄轩:从演员到“蛟龙队长”
在《蛟龙行动》中,黄轩饰演蛟龙小队队长孟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角色,需要展现出军人的果敢与坚毅,同时又要传递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队友的关怀。为了塑造这个角色,黄轩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潜水训练。
“这是我拍戏以来,训练时间最长的一次。”黄轩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为了完成水下戏份,他不仅要克服对水的恐惧,还要在水下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在训练过程中,教练会模拟实战环境,制造各种障碍,比如突然拔掉氧气罐、摘掉面镜等,让演员们在极端情况下学会迅速调整心态,应对危机。
这种近乎严苛的训练,让黄轩逐渐克服了恐惧,不仅习得了水下生存能力,更培养了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冷静与坚韧。正如他所说:“所有这些水下训练项目,其实都是为了让我们建立出一个强大的内心。”
“科研式拍摄”:打造中国首部潜艇大战电影
《蛟龙行动》的拍摄过程堪称一场“科研式拍摄”。剧组1:1还原了“龙鲸号”核潜艇,全长120米,宽11米,高16米,内部结构精细到每一根电线和螺丝钉。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也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中,他们不仅要完成潜水训练,还要在水下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
导演林超贤表示,拍摄潜艇电影“等于大家要去做一次科研”。潜艇置景内部的机械结构、指挥舱内的仪表盘、武器系统的操作流程,无一不是经过了详尽的研究和设计。剧组邀请了多位潜艇操作顾问、鱼雷顾问等不同方面的专家进组指导,负责设计“龙鲸号”与其他海底场景的专业美术组成员接近200名,剧组全员最多时高达1300余人。
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蒋璐霞在生理期坚持在冰冷的水底拍摄,一度因憋气训练而昏迷;李九霄在一场榴弹炮戏份中亲身经历了火海的洗礼;而黄轩在水下拍摄时,常常需要在没有装备或装备受损的情况下,仅凭意志完成任务。
展现中国海军实力:《蛟龙行动》的意义与价值
《蛟龙行动》不仅仅是一部军事题材的影片,更是我国军方协助拍摄,展现我国现代海军风采的一部提气大片。影片中展示了大量新式武器装备,展现了我国现代海军装备的先进性和强大实力,对国际上一些暗流涌动的敌对势力形成有效威慑。
同时,影片通过蛟龙小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相互扶持,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团队精神和牺牲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电影的核心主题,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国军人的致敬。
正如导演林超贤所说:“一直以来都不是我挑演员,而是演员挑我,他觉得可以做到更好,可以经受得住更大的挑战,他就来。”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和对挑战的勇气,正是《蛟龙行动》能够成为一部优秀军事题材电影的关键所在。
1月29日,《蛟龙行动》将正式上映,这部凝聚了无数人心血与汗水的电影,必将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展现中国海军的英勇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