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助力学生成长的创新实践
特殊教育学校:助力学生成长的创新实践
在新时代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开放策略激活发展潜力,实现教育质量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还致力于补偿缺陷,帮助残疾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学校通过与上级部门对接、教育科研合作、家校合作及社会融合,为特殊儿童构建更加包容和支持的教育生态,促进他们的全面进步与创新。
教学创新:打造个性化学习环境
2024年12月3日,在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之际,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特殊教育版块。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版块以“全学段、多角色、深融合、高质量”为建设目标,首期上线了“特教政策”“特教师资”“特教经验”等七个栏目,汇集了千余条优质数字资源。
其中,“特教政策”栏目涵盖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帮助学校和教师把握政策方向;“特教师资”栏目提供教材培训、教学基本功展示等内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资源”栏目则汇集百条视频素材,支持特殊教育学生提升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各地特殊教育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例如,某特殊教育学院召开202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评审会,教师们提交了涵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方向的18个项目。这些项目聚焦特殊教育实际问题,体现了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
社会融合:搭建普特融合教育体系
社会融合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普特融合教育,帮助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以广州市为例,截至2023年12月15日,全市共有69所普通学校开设100个特教班,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达4343人。各学校积极探索融合教育模式,如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实验学校自2020年起开办特教班,今年开始施行合班教学,即招收的一二年级学生合成一个班,三四年级合成一个班,每个班约10名特殊学生,配备两位教师。学校恪守“既融合又抽离”的准则,以“融合”为目的,帮助特殊学生分阶段融入普通学校的生活。
在音乐室中,特教老师拿着纸皮鼓和鼓槌,敲出响亮的节拍。围坐一圈的特殊学生们年龄不一,但都在享受音乐的美好。这是海珠区工业大道中小学(以下简称“工小”)三个特教班同上的一堂音乐课。由于孤独症、唐氏综合征、脑性瘫痪等身心障碍,特殊学生往往需要混龄上课。
下课后,同学们跑到体育场上,玩了起来。这时,外人很难看出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区别。
工小自1988年起开设特教班,是最早在广州发展融合教育的学校之一。学校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根据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结果,进行特教资源班、随科就读、随班就读、康复训练等不同需求的安置形式。每间特教课室只安排不到10位学生,融合科组老师的办公桌就在学生桌椅旁,全天候守护他们。课室地板、墙壁铺设了蓝色软包,防止学生们磕碰。学校也希望通过柔和的蓝色帮助学生保持心情的平和。黑板上贴了每位同学的姓名牌,墙上贴着他们的奖状和美术作品。这些细节让学生们感知到,“我属于这个班级”。
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开一小”)自2019年起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于2021年将最大的一间教室开辟为特殊教育资源室,正式开办特教班。学校恪守“既融合又抽离”的准则,以“融合”为目的,帮助特殊学生分阶段融入普通学校的生活。
第一阶段是包班制,特殊学生与普通班是分离状态,所有课程和日常生活都由特教老师负责。如果他们能适应学校的一些常规活动,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让其到普通班“部分融合”,参加大课间等活动。
当特殊学生没有问题行为,且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建立学习习惯后,特教老师将结合学生的兴趣,让其到普通班上部分学科课程,进行少量课程的“学科融合”。如果特殊学生的发展情况理想,则进入第四个阶段:特殊学生将到普通班上大部分课程,只在特教班上少量课程,比如做一些补偿训练。
开一小的每位特殊学生都有一份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每一学年,特教老师根据个体情况,给每位学生制定长短期目标,明确希望他们达到的状态,再根据目标选取教育内容,给予相应支持。
普通学生一天就能学会的内容,特殊学生却可能需花上几个月,改变也是漫长而细微的。李碧怡在天河中学猎德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猎德实验学校”)特教班任教已近三年,对此深有体会。最近她常常在班上发出提醒:“热了要换衣服、喝水。”
这是因为,班上的特殊学生即便热得满头大汗也不会主动换衣服;没人提醒的话,他们渴了也不喝水;还有一年级新生因不适应学校环境,一整天不上厕所,憋着直到回家。这时,老师要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发出指令,给予更细心的照顾,比如在课间带他们上厕所,直到他们慢慢适应校园,学会自主解决生理需求。
猎德实验学校自2020年起开办特教班,今年开始施行合班教学,即招收的一二年级学生合成一个班,三四年级合成一个班,每个班约10名特殊学生,配备两位教师。回想三年来的从教经历,学生的很多变化都让李碧怡感到欣慰和惊喜。他们学会了遵守课堂纪律,有的学生负责班级值日工作,学会了开窗、开风扇、开灯,甚至还会照顾其他同学。
家校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家校合作是特殊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成都市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举办2024-2025学年度上期家长培训会,校长王双亭分享了学校在过去一年里取得的成绩与进步,并详细介绍了2024年食堂学生收支情况。副校长宋文红则从学习计划、时间管理等方面为家长们提供实用建议。
学校德育处主任叶云展示了本期学生德育课程的丰硕成果,安全处王海波老师普及了寒假期间的安全知识。学校还为本年度优秀家长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付出。
在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与沙子口小学开展校际家校沟通交流活动。特教老师姜合合与王凯分享了他们在特殊教育一线的宝贵案例。学校副主任李涵则深入剖析了家校沟通的艺术与精髓,为两校教师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指南。
文化教育:激发特殊儿童潜能
文化教育在特殊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特殊教育教师通过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北京市平谷区特殊教育中心的张雪姣老师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注重唤醒个体的内在潜能。在讲授《好吃的水果》时,她会准备不同层次的教具,包括文字卡、图文卡、图卡和沟通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
在辽宁省辽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紫微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孤独症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字。她将当地快板书非遗传承人李延平请进语文课堂,用快板这种富有节奏感的形式辅助教学。经过三年练习,这些孤独症学生能够背诵40多首唐诗和五六段寓言故事。
这些实践证明,特殊教育学校通过教学创新、社会融合、家校合作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努力,正在为特殊儿童构建更加包容和支持的教育生态,助力他们实现全面成长和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