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旧楼加装新电梯:从“上下为难”到“一键直达”
浦东新区旧楼加装新电梯:从“上下为难”到“一键直达”
在上海浦东新区,一栋建于上世纪的老住宅楼最近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这栋位于长岛路1201弄68号的居民楼,通过加装一部全新的钢结构玻璃观光电梯,不仅解决了居民出行难题,更成为周边社区的“网红打卡点”。
从“上下为难”到“一键直达”
“我在商夏梯等你!”这两周,这句话成了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最热门的问候语。长岛路1201弄68号的蓝黄相间电梯井,与居民楼色调一致,成为社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个电梯井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商夏楼”,这是居民们集思广益取的名,蓝色隶书字体,还是居民亲手所写。
“商夏”寓意深远:一是谐音“上下”,寓意“一键直达”的便捷生活;另一种解释是,“商”代表了协商,这部电梯加装从酝酿到施工都是大家有商有量,“夏”则代表工期延续了整个夏天,有纪念意义。
创新资金监管模式
这部电梯的加装过程,开创了浦东新区加梯资金监管的先河。2022年年底,浦东新区建交委出台加梯建设资金安全管理指导意见。2023年年初,区加梯工作专班联合建行浦东分行、浦兴街道首创居委会专户监管加梯建设资金安全模式,制定三方资金监管协议示范文本。
长岛路居委会率先开设了加梯资金监管账户,成为全区首个“吃螃蟹”的居民区。加梯业主代表、居委会、代建单位三方签订了《浦东新区住宅加装电梯建设资金安全监管协议》,按照“入账先冻结、出账凭见证”的方式实施,资金按项目进度分阶段划款。
居民全程参与,民主决策
在每阶段付款前,居委会都会就现阶段施工效果向楼栋居民征集意见,确保工程质量。如今,68号加装电梯试运行近两周。“效果超预期,电梯静音,上下便捷,甚至周边环境都美化提升了。”家住六楼的宋师傅笑言。
加梯的有序进行离不开居民的积极配合和理解支持,楼里的阿姨全程参与电梯加装过程,可以说是“居民监理”;楼里有住户要参加考试,但是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悄悄搬到外面居住,大家都把加梯当成自家事。“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民心工程走进居民心间,同时也让68号给大家打个样,助力加梯工作提质增效。”李秀勤说。
技术创新:原址重建+成套化改造
在浦东新区的另一个旧改项目中,技术创新正在为旧楼加装电梯插上科技翅膀。黄浦区打浦路339弄、303弄的三幢小梁薄板房屋,通过“原址重建+成套化改造”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每户居民都能拥有独立厨卫设施,并同步加装电梯。
这个项目涉及238户居民,通过局部加层、扩建和地块间调整安置的方式,在不减少居住面积的前提下,为每户配备独立厨卫。设计团队还充分考虑了居民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巧妙布局厨卫,找到了理想的开门位置,满足了居民的诉求。
社会影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选择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旧楼加装电梯已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据统计,目前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6亿,占总人口的18.7%。在这样的背景下,浦东新区的旧楼加装电梯项目,不仅解决了居民出行难题,更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未来展望:旧城改造的新篇章
浦东新区的“两旧一村”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场镇“城中村”改造项目涉及四个点位,总用地589.61亩,645户居(农)民、13户非居。项目以“区域焕新、功能更新、原址整新”为主旨,实现“城中村”改造与历史风貌保护的融合实施。
从长岛路1201弄68号的首个加装电梯项目,到打浦路339弄的成套化改造,再到新场镇的“城中村”改造,浦东新区正在用创新思维和实际行动,为城市更新和旧楼改造探索新路径。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