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零食自由:心理健康的秘密武器?
小学生零食自由:心理健康的秘密武器?
近年来,儿童零食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已超千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儿童零食市场规模为1445.70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1878.83亿元。3-12岁儿童零食消费占比高,其中3-5岁儿童零食消费比例达71.8%。市场上受欢迎的零食包括奶酪棒、山楂棒、谷物棒、鳕鱼肠等。儿童零食要求更健康、营养,不能含反式脂肪酸,要少盐少糖少油。
然而,在学校层面,零食政策却引发了广泛争议。一方面,不少家长和社会人士反映学校小卖部出售的食品以方便食品、零食、饮料等为主,这些食品通常高盐、高糖、高脂肪,长期消费可能对青少年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肥胖率逐年上升,其中与不健康饮食有密切关联。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摄入营养需均衡合理,而小卖部出售的食品往往以口感吸引人,营养价值低,容易导致学生摄入过多热量,却缺乏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另一方面,价格偏高也是家长反对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家长指出,小卖部的商品价格通常高于市场价,尤其是在小卖部被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利益驱使下更可能追求高利润,抬高售价。这种高消费现象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尤其不公平,容易造成“经济歧视”,使得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面临社交压力。
但是,取消小卖部并非最优解决方案。特别是对于高中生,他们学习负担重,很多学校安排晚自习结束时间较晚,有的小卖部提供的食品如面包、牛奶等可以作为晚餐补充,满足他们的能量需求。若完全取缔小卖部,学生可能在学习疲惫时缺乏便捷的补给,导致更大程度的疲劳,甚至影响学习效率。
在现阶段,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并非全部可控,完全禁止小卖部并不能杜绝学生购买不健康食品。许多学生会通过网络或在校外小商店购买零食,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隐患,如食品来源不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小卖部在校内经过监管,在食品安全上具有一定保障,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去校外购买食品的风险。
综合来看,小卖部的存在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具有合理性,但由于现存的高价和不健康食品问题,取消或完全保留都存在弊端。最佳方案是通过加强监管来规范小卖部的经营行为,确保商品的健康性和价格的合理性,从而在满足学生课余补给需求的同时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进健康食品,合理定价并进行不定期抽检,保障食品安全。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学生健康消费,同时设立学生监督机制,加强反馈,确保小卖部能真正为学生提供便捷、安全、健康的服务。通过合理监管和规范经营,小卖部可以成为支持学生课余生活的正向力量,而不是健康的威胁。
取消小卖部的提议从保护学生健康角度出发,但完全取消忽略了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实际需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既满足学生合理消费需求,又确保食品的健康安全。如此一来,学校小卖部可以成为一项有益的设施,而非争议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