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疾控中心发布:年夜饭食材选购与储存指南
武汉市疾控中心发布:年夜饭食材选购与储存指南
新春佳节将至,年夜饭是重头戏。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份详细的年夜饭食材选购与储存指南,帮助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从如何挑选新鲜食材到正确的储存方法,这份指南涵盖了自制年夜饭、外出就餐以及预制年夜饭的各种注意事项,确保每一餐都安全健康。让我们一起用心守护年夜饭的安全与健康,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食材选购:把好第一关
选购食材是制作年夜饭的第一步,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选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正规渠道:到正规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购买食材,确保来源可靠。
检查食材新鲜度:选购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等食材时,要仔细检查其新鲜度。海鲜需确保鲜活,贝类应紧闭无开口,虾蟹肢体要完整且有活力。
避免“三无”食品:不要购买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三无”食品,以及过期变质食品。
注意保质期:查看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确保在有效期内食用。
食材储存:科学管理是关键
正确的储存方法能有效延长食材的保质期,防止食物变质。以下是一些科学的储存建议:
生熟分开:生食和熟食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使用专用的刀具和砧板处理生食,熟食要用保鲜膜或保鲜盒密封保存。
合理利用冰箱:不同食材有不同的储存温度要求。一般而言,冷藏室温度应保持在4-10℃,冷冻室温度应保持在-7℃至-18℃。肉类、海鲜等生食品需存放在冰箱冷冻室,蔬菜水果则适合放在冷藏室。
避免久放:即使在冰箱中储存,食物也有其保质期。冷藏室中的食物容易发生腐败变质,冷冻室中的食物虽然保存时间较长,但也会因脂肪氧化而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建议尽量随买随吃,减少储存时间。
定期清理:冰箱不是保险箱,需要定期清理过期食品。建议每周检查一次冰箱内的食材,及时处理即将过期的食物。
特殊食材:谨慎食用更安心
腌制食品:腌制食品如咸鱼、腊肉、火腿等虽然美味,但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这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胺、杂环胺、苯并芘等致癌物质,且盐含量过高,容易增加患食管癌、直肠癌、胃癌等的风险。建议每周食用1-2次,每次摄入量不超过100克。食用前用水煮5-10分钟,去除部分亚硝酸盐,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生菜、紫甘蓝、猕猴桃汁等。
高风险食品:如卤菜、生食水产品、凉菜等,应谨慎食用。这些食品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建议选择热食,避免食用未烧熟煮透的食物。
野生食品:不建议食用野生蘑菇、野味等来历不明的食品,这些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外出就餐与预制年夜饭:安全享用更放心
外出就餐:选择具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卫生环境干净整洁、信誉和口碑好的餐馆。点菜时注意检查菜品的新鲜程度,避免食用气味、质地可疑或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吃火锅时,要严格区分生熟食材的专用公筷和容器,避免交叉污染。
预制年夜饭:选购时要注意“四看”:
- 看外包装: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整洁,标识是否清晰。
- 看标签信息:确认厂名、地址、联系方式、生产许可证号、配料、生产日期、保存条件、保质期等信息是否齐全。
- 看产品类别:区分生制品和熟制品,了解是否需要加热食用。
- 看储存条件:按照要求选择冷冻、冷藏或常温储存。
食用前要充分加热,确保食品中心温度达到75℃以上,加热时间超过10分钟,并一次性食用完毕,避免隔餐隔夜。
健康饮食:平衡膳食更营养
荤素搭配:年夜饭的餐桌上,肉类往往是主角。但过多食用大鱼大肉、膏粱厚味,容易使蛋白质、脂肪的摄入增加,不仅易引起便秘,还会使胃肠道超负荷运转,进而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引发腹痛、腹胀、恶心等问题。因此,荤素搭配很重要!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的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应摄入12种以上的食物,鱼、禽、蛋和瘦肉类食物的摄入量平均每天共120~200克,新鲜蔬菜的摄入量不少于300克,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二分之一。在烹饪方式上,可以以蒸、煮、炖、烧、凉拌为主,少吃煎、炸、烤的食物,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始风味和营养。
控制饮品:美酒、饮料也是年夜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年味儿,但不管是“小酒”还是“大酒”,都会伤身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成年人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52°白酒30毫升左右。除此之外,含糖饮料也不要喝太多。来自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每日饮用高糖分饮料者,罹患心脏病的风险比一般人高20%。该项研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为健康着想,应尽量少饮用高糖分饮料。
适量食用零食:节日走亲访友、休闲娱乐、嘴巴“寂寞”时,不妨吃一些含水量高、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如蜜橘等来代替高热量零食。
团圆时刻,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位家人的健康。让我们从细节做起,用心守护年夜饭的安全与健康。愿大家在新春佳节里,阖家欢乐、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