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出手整治网络低俗内容,六大方向全面发力
公安部出手整治网络低俗内容,六大方向全面发力
近日,公安部重拳出击,启动“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为期一个月,重点整治网络低俗内容。这一行动的开展,凸显了当前网络环境中低俗内容泛滥的严峻形势,也反映了监管部门整治网络环境的决心。
网络低俗内容的现状与危害
近年来,随着网红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低俗内容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据统计,2024年我国网红经济市场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6.17亿。在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用户群体背后,低俗内容的滋生和蔓延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低俗内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 无底线炒作明星绯闻隐私
- 打着娱乐旗号发布低俗擦边内容
- 开展恶俗直播PK
- 传播暴饮暴食、畸形饮食信息
- 滥用网络黑话烂梗
这些低俗内容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更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过度接触低俗内容可能导致模仿和认同,影响其健康成长。
专项行动的具体措施
针对网络低俗内容的种种乱象,本次专项行动明确了六大整治方向:
- 挑起极端对立问题
- 炮制不实信息问题
- 宣扬低俗恶俗问题
- 鼓吹不良文化问题
- 违法活动引流问题
- 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
为确保整治效果,专项行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 督促重点网站平台成立工作专班,加强春节期间值班值守
- 加大对首页首屏、热搜榜单等重点环节的巡查力度
- 不得利用算法推送违法和不良信息
- 严肃查处问题突出的违法违规网站平台、账号及MCN机构
治理难点与挑战
尽管整治行动来势汹汹,但治理网络低俗内容仍面临诸多挑战:
内容界定难:低俗内容的边界往往模糊不清,不同人群对低俗的定义也存在差异,这给监管带来了难度。
平台监管难:网络平台内容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巨大,仅依靠人工审核难以覆盖所有内容,而算法审查又可能产生误判。
用户自律难:在追求流量和关注度的驱动下,部分用户不惜创作低俗内容以吸引眼球,自律意识薄弱。
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议
要从根本上遏制网络低俗之风,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低俗内容的界定标准,为执法提供清晰依据。
加强行业自律:推动网络平台和内容创作者制定行业规范,自觉抵制低俗内容。
提升用户素养: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和自律意识。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网络环境治理。
网络空间的清朗需要政府、平台、用户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让低俗内容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