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突击队:悍不畏死,装备精良,一战德意志的“人肉闪击战”咋玩砸了?
风暴突击队:悍不畏死,装备精良,一战德意志的“人肉闪击战”咋玩砸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军队在1918年春季发动了一场旨在打破堑壕战僵局的攻势。这场攻势中,德军首次大规模使用了冲锋枪,并发展出了一种名为“风暴突击队”的渗透战术。虽然这次攻势最终未能改变德国战败的命运,但其战术思想却为后来的“闪电战”奠定了基础。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快来星标我们
Follow us
各位读者朋友:因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革,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推送,所以如果你喜欢循迹晓讲的文章,请一定一定别忘记🌟星标“循迹晓讲” 。
Follow us
说到二战期间德国军队的战术,最富盛名的一定就是“闪击战”。战争爆发的头两年,德军靠着这种战术用坦克和俯冲轰炸机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而要说起闪击战的起源,很多人会想到德军“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的一系列军制改革和德国装甲师的成立。
◇ 图为古德里安,下方为闪击战中的铁拳——三号坦克
不过闪击战的整个思路其实发端于一战末期的1918年。熟悉一战的朋友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陆战主旋律是血腥残酷的堑壕战,但是在1918年春天,德军试图在西线发动的一次攻势却在局部打破了堑壕战的传统,这次攻势当然没有挽回德军战败的命运,但也酝酿了后世闪击战的可能。那么这次攻势是怎么回事?今天就聊聊这些。
◇ 图为一战中,法国北部战壕里,一名战士抓着步枪,斜趴在战壕的斜坡上
◇ 图为一战中,战壕里戴好防毒面具,上好刺刀,准备进行肉搏战的美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到1918年,战况对德国已经是相当不利了,他们设想的无限制潜艇战能够困死英国,不仅没能如愿,反而让美国人也参战了,等美国这个庞然大物下场,协约国的物资就有了源源不断的供应,而德军无论是兵力资源都在逐渐捉襟见肘。如果这次战争主流的消耗战继续进行下去,德国肯定会被拖死。不过在日趋绝望的战争局势中,德国军方也看到了机会。
◇ 图为苏俄割让给德国的领土
1917年俄国相继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有意向彻底退出战争。德国抓住机会对俄国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施加压力。1918年3月初,双方签订《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俄国彻底退出战争,德国获得了东线的大量土地,并可以从容地把东线的兵力调往西线法国,从而在短时间内对协约国有了极大的兵力优势。而在西线,死撑局面的协约国还是英法,美国虽然参战了但他们的士兵素质并不高,德军统帅部看中了这个时间窗口,准备利用东线停战得来的西线兵力优势彻底打破僵持局面,逼迫协约国跟自己签订一个体面的停战协定。
不过此时的德军如果光有兵力优势的话,发动攻势其实还是不行,毕竟堑壕战是机关枪和大炮的主场,再多的人也会被马克沁给收割掉。此时的德军之所以对攻势信心十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发展了一个渗透战术,堑壕战打了几年之后,想用过去的那种步兵冲,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的方式来冲击堑壕,肯定会被撞的头破血流还无功而返。
◇ 图为装备了MP-18的德军突击队员
到1918年,炮兵和步兵都已经有了娴熟的技术来保存自己,那么对堑壕区域的渗透,其前提也不是消灭对方的炮兵和步兵,而是暂时压制。这样的话,就得在要渗透的区域集中大量的火炮去压制对方的炮兵。与此同时,步兵也得有持续不断的火力输出。这当然不能要求士兵一边冲锋一边扛着机关枪,此时一种新型武器的问世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它就是冲锋枪,这种枪在近距离内的火力密度比步枪要强多了。1917年底1918年初,德军制式装备了世界上最早的冲锋枪MP-18,算是解决了这种渗透战术的最后一块短板。
◇ 图为突击队员拥有更先进的自动武器
事实上早在冲锋枪装备之前,德军就已经有一些指挥官注意到了这种渗透战术的可行性。东线的将军胡蒂尔主动在自己的战区运用这种战术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因此这样的战术也被叫做“胡蒂尔战术”。而在西线,1916年凡尔登战役的时候前线就已经出现了德军的渗透小队。德军最早的渗透小队基本都是靠着志愿人员来加入的,在1917年底,使用渗透战术才能挽救战局,已经成了西线德军高层的共识。所有的德军步兵都接受了渗透小队的训练,这些渗透小队也被称为“风暴突击队”。
随着东线赶来的援兵就位,而且德军经过几个月的相对沉寂,储备了相当数量的炮弹。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德军开始了1918年的春季攻势,也被称作“皇帝攻势”。
◇ 图为皇帝会战形势图
这次攻势之前,德军秘密地在预定突破的地域集中了大量的火炮,并且完全放弃了试射校准,以此达到炮击的突然性。当时德军的炮兵指挥官还给炮击目标制定了顺序,优先攻击已经被反复侦查确定的敌军指挥部和通信站,然后压制对方炮兵,最后压制对方步兵。
◇ 图为“暴风突击队”发起攻击,图中头戴防毒面具,一手指挥向前,一手握鲁格08的是这支突击队的指挥官
◇ 图为由精锐的士兵组成暴风突击队
英法军队这边没想到德国人这时候还能主动进攻,更没想到德军的炮击如此突然,甚至连还击都做不到,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还没等他们缓过神来,德军的风暴突击队就已经冲到了阵地前面。他们不但装备了冲锋枪,还装备了原始的防弹衣和火焰喷射器,在近距离白刃战中对英法军队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阵地很快失守。
四月初,德军又发动了第二波攻势,目标直指加莱和敦刻尔克,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的英法军队有被包围赶下大海的危险,英国远征军司令甚至发布了命令,每个人都要战斗到底,决不投降,形势看上去对协约国无比凶险。
◇ 图为冒着炮火,手持工兵铲冲入敌军堑壕的德军突击队员
◇ 图为被德军“暴风突击队”清洗过的堑壕
德军的这几次突击看上去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是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而且他们的损失主要是精锐的突击队员,对后续的战争和士气打击都是无可估量的。更糟糕的是当时的德军没有办法在突击队取得初步战果之后没有办法扩大战果。
◇ 图为埃里希·冯·鲁登道夫
一方面是因为德军高层对于这种渗透战术怎么系统使用没有统一战略层面上的认识,比如德军最高统帅之一的鲁登道夫将军就对属下说,我们在防线上切开一个缺口,随后停止。也就是说鲁登道夫都不知道另一方面这些精锐突击队打开缺口之后该怎么办,后面的战略战术统统没搞清楚,德军突破之后的后勤补给以历史的眼光看,也就只有机械化运输能够解决,而这个在当时是不可能的。所以,德军到处都在突破,但到处都守不住,很多时候孤军深入的突击队反而被英法军队给包围歼灭了。
◇ 图为担任强攻任务的突击队
◇ 图为有的突击队士兵甚至可以端着MG08机枪冲锋
到了1918年夏天,随着这些精锐突击部队的大量阵亡,德军的攻势再也没有办法持续下去了,战线也就静止下来,不过英法联军不打算就此罢手,他们很快发动了百日攻势,在法国的雷诺坦克助攻之下,联军面对筋疲力尽的德军,收复了之前的所有失地。到这个时候,德军高层才意识到,战败不可避免,于是才有了德皇退位战争结束的故事。
◇ 图为1934年德国纳粹党集会上展示的1号,2号,3号坦克集群,这些钢铁战车成为后面德军闪击战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纯军事的角度看,德军这1918年的春季攻势可以说是功亏一篑。但其核心思想,也就是集中火力快速机动,却被一些军事思想家给继承下来,其中就有古德里安。到了下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军充当突击部队的已经不是肉身凡胎的突击队员,而是钢铁坦克,这些坦克以引擎驱动,可以不知疲倦所向披靡,而给坦克护卫的步兵也是搭载半履带装甲车。1918年德军拼尽全力也没完成的目标,到了1940年德国军队仅仅用了几天也就达成了。这么看来,闪电战的确是在一战德军突击部队的基础上加上新时代的技术才诞生的。
当然,讲军事,其最终的归宿还是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想要通过一些技术战术的优势赢得战场主动权,进而以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实在是罔顾当时的国际大势。类似的事情在二战时期也在发生,虽然纳粹德国可以用闪击战把欧洲几乎都给征服下来,但还是得罪了全世界,最后也还是败亡了。有西方兵圣之称的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看看一战和二战的德国,就知道这真的是一句至理名言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 图为晚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