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揭秘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秘密
南海一号:揭秘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秘密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全球考古发现中保存最完整、体积最大、年代较早的远航商船,出土文物近18万件(套),其中瓷器约16万件(套),铁器凝结物124吨,开创了中国单个水下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
这艘南宋时期的商船在广东阳江市上下川岛西南海域被意外发现,经过20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终于揭开了其神秘面纱。船上载有大量外销瓷器、手工艺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众多金银铜货币,展现了宋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贸易路线与目的地
通过研究船上的“广东罐”等文物,考古学家们发现广州是“南海一号”的最后离岸港口,而香港自宋代以来就是贸易航线的中转站。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文献和陆地考古的空白,也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船上发现的金银货币、镶嵌金饰和铜镜,据信产自都城临安(今杭州)和湖州地区;金器并非两宋的主流样式,而是海外流行的款式,推断是半制成品,例如金戒指的戒面,留有镶嵌宝石的位置,或留待运到海外的宝石产地或集散地后再行加工;来自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的瓷器,大部分经临安、明州(今宁波)、温州等地集散和销售。根据船上货物的产地,研究者们推断出“南海一号”的旅程:货船沿漫长海岸线,自北向南,途经浙江、福建地区,最后在广洲港放洋出海。
货物种类与数量
“南海一号”出土的文物数量庞大,接近18万件(套),其中瓷器约16万件(套),铁器凝结物有124吨,开创了中国单个水下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在这些瓷器中,一件福建德化窑白釉双系罐底部有墨书“郑尽金记直癸卯岁次”字样。研究者考证,“郑尽金”应为南宋时期福建德化三班村的瓷器经营者;“癸卯岁次”便成为研究者推断货船最后出航时间的关键线索。
癸卯年在南宋曾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淳熙十年,即1183年;第二次是淳祐三年,即1243年。从船上发现最晚年号的铜钱是南宋孝宗时期的“淳熙元宝”(1174 至1189年),结合船上发现至关重要的“淳熙十年”印文酱釉罐,基本上可确定“南海一号”沉没时间是在1183年或之后不久。
启示与意义
“南海一号”的发现不仅展示了宋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更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通过整体打捞方式成功出水后,考古工作者们正小心翼翼地探寻这艘古船的秘密,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揭开更多关于宋代海上贸易路线、商品结构及船员生活的细节。
这艘承载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船,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辉煌,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实物资料。正如考古学家崔勇所说:“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文物与故事,正是历史的证明。”“南海一号”以其丰富的文物资源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了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据,为现代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