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阜新:中华第一村查海遗址
探秘阜新:中华第一村查海遗址
“中华第一龙”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的出土,震惊了考古界。这尊距今8000年的龙形堆石,不仅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龙形象,更将中华龙文化的起源提前了数千年。这座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遗址,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更被考古学界称为“玉龙故乡 文明发端”。
8000年前的文明曙光
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北查海村西南约2.5千米的扇形台地上,是辽河流域年代较早、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聚落遗址。自1982年首次发掘以来,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条长19.7米、宽2米的龙形堆石。
这条由红褐色石块堆砌而成的巨龙,头北尾南,昂首张口,背部呈波浪状,形体生动逼真。经专家考证,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历史,更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文化遗址群的考古发现
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以查海遗址为中心的查海文化遗址群不断“扩容”。据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系主任郑钧夫介绍,目前调查发现的查海文化遗址群数量已达19处,新发现占比高达73.68%。这些遗址集中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带,以查海遗址所在的努鲁尔虎山东部尾脉边缘最为密集。
考古发现表明,查海文化遗址群的时间跨度长达500至600年,遗址分布均匀,显示出良好的文化连续性。专家认为,这说明阜新地区在8000年前就具备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尤其是适合早期农业社会的发展。
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查海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之一,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在2024年6月召开的查海遗址群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查海遗址的历史价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强调,考古遗址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实物见证,是现代国际社会的精神源泉。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则详细阐述了查海遗址的价值和未来规划,明确提出了查海遗址、查海遗址群与查海时代的概念与意义。
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为了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阜新市积极推进查海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查海遗址博物馆于1992年建成,2021年进行改陈布展和数字化提升,通过3D眼镜、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能够直观感受8000年前查海人的生活场景。
博物馆馆长李井岩表示,每逢节假日,博物馆的客流量都明显增加。游客不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查海人的衣食住行,还可以在互动区拿起石铲,体验农耕生活。这些创新举措让文物“活起来”,吸引了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查海文化。
未来展望: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阜新市文旅局局长杨简旭表示,查海遗址周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未来将以点带面,走高品质文体康旅融合发展之路。例如,查海遗址东部的周家店林场拥有万亩油松林,四季景色宜人,是一个天然氧吧。此外,海棠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清河水库等景点,也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基础。
专家建议,可以通过AI、AR、V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游项目,如“盖一座查海人的房子、做一顿查海人的午餐、制一个查海人用的陶器、碾一碗查海黍粟”等活动,让游客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查海遗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研究,更在于文化传承。正如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徐天进所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不断探索实践,通过交流分享经验,推动考古遗产管理、保护利用的有效发展。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让我们得以一窥8000年前的文明曙光。查海遗址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发源地。通过持续的保护与利用,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