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发布:科学搭配营养餐,助力健康老龄化
新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发布:科学搭配营养餐,助力健康老龄化
近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营养学会共同发布了新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这是继2010版、2016版之后的第三版,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健康状况,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营养建议。
四大亮点更新,更符合老年人需求
新版膳食指南在多个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食物推荐量范围更新
根据我国居民膳食营养调查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新版指南对各类食物的推荐量进行了调整。例如,主食摄入量有所降低,但全谷类食物的比例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保持稳定,但强调深色蔬菜应占一半;动物性食物中,鱼禽奶类的推荐量增加,而红肉的消费则应适度减少。
2. 食物选择和制作方式优化
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新版指南特别强调了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式。建议选择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如将马铃薯做成土豆泥代替部分主食,多选择绿叶蔬菜、茄子、肉丸、豆腐、鱼泥、虾丸等有利于咀嚼的食物。同时,鼓励摄入高营养密度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水产品、瘦肉、蛋、奶、全谷类食物等。
3. 身体活动形式创新
新版指南首次将多种身体活动形式纳入推荐,包括太极拳、哑铃、跑步、带孩子散步等。建议65-79岁的老年人每周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并在有氧运动基础上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平衡运动。
4. 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化指导
新版指南特别强调了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对于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除了基本的营养需求外,还应更加关注体重管理、营养筛查与评估,以及就餐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蛋白质摄入是关键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指出,蛋白质摄入不足是导致老年性衰弱的重要原因。老年人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保持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1.2克,并注意三餐的均匀分布。
“缺少蛋白质的话,肌肉的力量和功能都会衰退,然后就会产生老年性衰弱。”于康解释道,衰弱就会使老年人丧失一部分生活能力,甚至有些老年人会因为蛋白肌肉的减少,影响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需依赖轮椅,带来诸多不便。
专家建议老年人可以按照“每天1234摄入法”来获取所需蛋白质,即每天摄入1个鸡蛋、2杯鲜奶、3两瘦肉和40克大豆。同时,对于牙齿缺失较多或因疾病影响食物选择和消化吸收的老年人,可以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作为补充。
科学搭配,合理补充
新版指南还强调了科学补充的重要性。如果日常膳食无法满足营养需求的80%,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营养补充食品,如营养强化的中老年奶粉、优质蛋白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
同时,专家提醒,蛋白质不是越多越好。研究发现,当蛋白质摄入量从1.5克/公斤体重提高到2.0克时,增加的营养价值并不显著。因此,补充蛋白质应在医生或营养专家的监管下进行,特别是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老人,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8-0.6克。
通过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和适量的身体活动,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延缓肌肉衰减,提高生活质量。新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的发布,为老年人的健康饮食提供了更加权威和实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