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下的银行股投资策略:从策略思维到实战指南
经济周期下的银行股投资策略:从策略思维到实战指南
近期,银行股的走势让许多投资者感到困惑。过去银行表现良好时股价下跌,而近期在经营压力下股价却上升。这背后的原因需要从策略的角度来分析。
银行股投资的策略思维
传统上,人们关注银行的营收、利润和不良贷款等基本面指标。然而,策略思维强调机会成本,即DDM估值模型中的分子和分母。这种思维方式不仅看基本面的边际变化,更重视这些变化的相对优势。
银行股的涨跌通常与基本面变化紧密相关,尤其是经济因素。相对收益则来源于行业比较中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排位。银行商业模式保证了其在经济平缓下行时业绩的稳定性。自2021年以来,中信成长风格盈利增速下降,而上市银行利润同比增长。内部选股主要看盈利能力、持续性和稳定性,受业务、区域优势和能力差异影响。此外,无风险利率、风险评价、风险偏好和分红比例也是重要因素。
经济周期对银行股的影响
无风险利率的变动根据不同经济情况对银行股产生不同影响。①在经济复苏期,无风险利率的变化主要受分子端行情的影响;②流动性引起的利率变化通常短暂且难以形成长期定价,例如2013年的“钱荒”事件对银行股产生了负面影响;③当经济持续承压时,无风险利率下降和资金流入市场可能使银行股上涨,表现为分母端行情。
风险评价反映了市场对投资银行股风险的看法,与经济状况和重点领域的风险感知相关。风险评价恶化通常导致银行股下跌,改善则使其上涨,而风险评价钝化对银行股的影响不大。
风险偏好提升时,银行股吸引力减弱。国有银行受风险偏好影响更大,因其他银行市场化程度更高。
提高破净股的分红比例有助于提升其估值。
具体投资策略
2024年1-9月,银行股行情主要由DDM模型中的两个重要变量——无风险利率下降和风险偏好降低共同驱动,形成红利资产行情。
银行股行情可能结束的标志包括:经济回升导致无风险利率上升,市场风险偏好增加,系统性风险暴露以及超额股息率消失。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资金流向变化和估值下跌。
2025年,银行股预计继续上涨。虽然营收和利润等基本面指标的边际变化不大,但整体表现仍然稳健。无风险利率有望进一步下降,且风险偏好将较2024年有所提升,这为银行股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低估值、高股息的中小银行更受青睐,而2024年9月前推荐过的高股息大行也会持续上涨。
自2022年底以来,国有银行股表现突出,银行指数涨幅达41%,国有行指数更是达到了84%。尽管经济增长放缓和不良贷款压力增加,银行股仍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过去,投资者主要关注银行股的基本面指标,如营收、利润、不良率等。然而,2025年的投资重点将转向低估值和高股息的银行股,这些股票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更具吸引力。
银行股投资不仅关注基本面,还涉及策略因素。此报告专注于“基本面以外”的银行股投资策略,提供一套方法论框架供投资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