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北京恭王府里的“天下第一福”
探秘北京恭王府里的“天下第一福”
在北京西城区的柳荫街,有一座被誉为“万福之地”的清代王府——恭王府。这里不仅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更因藏有“天下第一福”而闻名于世。这个福字碑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传奇。
一段传奇:从祈福到国宝
故事要从康熙十二年(1673年)说起。那一年,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却突患重病。康熙帝查阅古籍后,决定通过“请福续寿”的方式为祖母祈福。他斋戒三日后,在乾清宫一气呵成写下这个充满挚爱的“福”字,并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压一切邪祟”。
这个福字不同于传统饱满方正的写法,而是狭长瘦劲,音谐“寿”,被称为“长瘦福”,寓意长寿。更令人称道的是,这个福字巧妙融合了“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象征“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是中国唯一将五福融为一体的书法作品。
五福合一:独特的文化内涵
这个福字的右半部暗含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寿”字写法,成为现存墨宝中唯一的“福寿合一”之作,民间称其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孝庄太后康复后视此福字为珍宝,并命人刻成石碑。它不仅是清朝皇室的吉祥象征,也深受民间推崇。
神秘失踪与重现
然而,这块珍贵的福字碑在乾隆时期却神秘失踪。直到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修缮恭王府时,考古人员在王府后花园的秘云洞内意外发现了这块失踪已久的福字碑。总理得知后欣然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又称“天下第一福”。
万福之地:恭王府的福文化
作为恭王府的“镇园之宝”,“天下第一福”见证了这座王府的沧桑历史。恭王府始建于1776年,最初是乾隆年间权臣和珅的宅邸。后来,这座府邸几经易手,先后成为永璘、奕訢等人的住所。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如今的恭王府占地6.1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每年吸引超过30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亲眼目睹这“天下第一福”的风采。
如何参观“天下第一福”
想要一睹“天下第一福”的真容,游客需要先购买门票进入恭王府。门票价格为40元,学生可凭学生证半价,1.2米以下儿童免票。开放时间为4月1日至10月31日的8:00至17:00,11月1日至3月31日的9:00至16:00。
进入王府后,游客需要穿过重重院落,来到后花园的秘云洞。洞内光线较暗,但当游客看到那块历经沧桑的福字碑时,所有的疲惫都会一扫而空。许多游客会选择在这里拍照留念,或者拓印福字碑作为纪念。
“天下第一福”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承载着深厚的祝福和历史故事。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幸福与长寿的美好追求,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如今,这块福字碑已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景点之一,许多人慕名而来沾一沾这“天下第一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