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博士生琚经纬在中山国博物馆举办专题讲座,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
清华大学博士生琚经纬在中山国博物馆举办专题讲座,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
7月29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琚经纬在中山国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题为《战国中山国的城市与建筑》的实践成果分享专题讲座。琚经纬的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以及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此次讲座吸引了线上线下众多关注。
在讲座中,琚经纬详细介绍了战国中山国的城市与建筑特点,以及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成果。他表示,战国时期有七个万乘之国、五个千乘之国,其中千乘之国中山国是唯一由北方民族戎狄建立的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民族特色,并在历史过程中逐渐与华夏民族融合。城市与建筑是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通过比较战国中山国与同时期其他大国的城市、建筑的异同,能使我们回到历史现场,更深入地认识中山国。
次日,琚经纬又以《中山国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与文化产业园概念规划》为题,进行了暑期必修实践的阶段性汇报。本次汇报内容丰富,包括工作计划进展、相同定位考古遗址公园典型案例学习分析、比较研究中山古城周边旅游资源、传统农耕体验区初步设想规划等。
中山国博物馆主要成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分别聆听了这次汇报。琚经纬的精彩讲解,让与会人员对中山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总结环节,馆长黄子爵对未来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规划:一是紧跟政策导向,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二是挖掘并利用各方资源潜力,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已投入的配套设施;三是促进产业跨界融合,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结合生态农业等多个行业,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四是提升组织运营能力,组建一支专业性强、执行力出众的团队,逐步推进各项建设的进展。
参会人员纷纷发言,发表了自己听后的感受。大家认为,琚经纬的研究成果为中山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次讲座和汇报,不仅展现了琚经纬在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领域的扎实功底,也为中山国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国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据悉,清华大学自1987年起,就将社会实践作为博士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帮助博士生走进行业一线,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锤炼独创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切实提升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定义新命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此前的几年中,中山国博物馆陆续迎来了近二十位博士生,通过共同的生活、学习,他们不仅深化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也为博物馆的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这些博士生的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更是加强了高等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承的互动,为中山国博物馆乃至整个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借由清华大学与石家庄市的战略合作,由市委组织部安排清华博士生到中山国博物馆进行暑期实践活动,不仅为博士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也为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血液。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