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社会结构大变局
城中村改造:社会结构大变局
2025年,我国计划在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这一政策不仅关系到城市面貌的提升,更将深刻改变城市的社会结构。
政策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2024年,城中村改造已扩围至300多个城市,实施项目1790个。2025年,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符合条件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均可获得政策支持,包括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适用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城中村改造贷款等。
城中村改造的特点
城中村改造不同于棚户区改造,主要面向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超大城市和城区人口超过500万人的特大城市。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共有7个超大城市,即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还有15个特大城市,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
资金来源方面,城中村改造更强调社会资本的参与。改造及补偿模式上,城中村改造坚持“留改拆增”并举,防止沿用过渡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模式,搞大拆大建。即便是拆除新建的部分项目,出于财政压力的考虑,也大概率采用房票和实物安置,更少采用货币安置作为补偿手段。
社会影响
城中村改造将坚持“留改拆增”并举,防止沿用过渡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模式,搞大拆大建。即便是拆除新建的部分项目,出于财政压力的考虑,也大概率采用房票和实物安置,更少采用货币安置作为补偿手段。另外,与棚改挂钩商品房市场化体系相异,城中村改造将成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成为保障房供给的有益补充,典型案例如深圳统租房。
据测算,22个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人口约1188-3841万人,建筑面积约2.21-7.43亿平方米。改造对商品房销售的贡献度约为1%-3%。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城中村改造以房屋或房票安置为主,对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拉动要低于上述测算水平。
经验与挑战
以南昌市为例,2024年启动2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总投资303.88亿元,计划完成改造户数19066户。改造后,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还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南昌经开区下房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东临金山大道,北邻建业大街,总用地面积约74.68公顷,涉及房屋168栋、总面积3.35万平方米。改造前,该区域公共基础配套设施落后,人居环境差,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改造项目启动以来,南昌经开区加快征迁、安置房建设等工作,将下房村确定为拆整结合项目,安置房按照高标准、高品质要求建设。如今,小区内园林绿化环境优美,住宅户型方正通透,并配有充足的停车位,以及商业、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然而,城中村改造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确保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如何保护城中村特有的文化记忆等。专家建议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主体、资金来源等问题,探索新路径、新方式,打造可推广的新样板。
未来展望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城中村改造必将为城市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