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务锋:中国谷物供应链安全无忧
张务锋:中国谷物供应链安全无忧
“中国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在2020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及投资国际论坛上的这番话,彰显了中国对谷物供应链安全的底气。
中国谷物供应链现状
从生产端来看,中国谷物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0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玉米和稻谷作为主要谷物品种,产量分别达到2.73亿吨和2.08亿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居民饮食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进口方面,2024年中国累计进口粮食1.58亿吨,同比减少2.3%。其中,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05亿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66%。小麦、玉米和稻米的进口量分别为1101万吨、1376万吨和162.5万吨,均超过关税配额。值得注意的是,高粱进口量达到866万吨,同比增加66%,创下历史新高。
在储备体系方面,中国已基本形成与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相适应的粮食收储保障体系。截至2023年末,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较2014年增长36%。全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达6.8万家,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170多万吨,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影响谷物供应链安全的因素
气候变化是影响谷物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因素。2024年,我国平均气温达到10.9℃,刷新了1961年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谷物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也给谷物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2024年,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全球谷物市场波动加剧。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来源,有效应对了国际市场变化。例如,从巴西进口玉米664.6万吨,占比47%,成为最大的玉米供应国。
国家保障措施
为确保谷物供应链安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生产端,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发展智慧农业等措施,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储备端,推进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目前,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
科技创新为谷物供应链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生物育种、智能农机、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国家还通过立法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如颁布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法》,为粮食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未来展望
面对全球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正积极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推动全谷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以更好的产出和效益,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