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苏轼笔下的十里长亭:从古代驿站到文化符号
探访苏轼笔下的十里长亭:从古代驿站到文化符号
“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送孔郎中赴陕郊》中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离别时的场景。诗中的“十里长亭”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标志,更凝结着中国古代文人对离别与友情的独特理解。
十里长亭:古代的离别驿站
“十里长亭”这个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据《汉书》记载,当时为了方便行人休憩和亲友送别,官方在道路上每隔十里设置一座长亭,五里则设短亭。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成为古代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亭不仅是旅人歇脚的地方,更成为了离愁别绪的象征。在古代诗词中,长亭频频出现,成为文人墨客抒发离别之情的载体。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菩萨蛮》中写道:“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宋代词人柳永在《雨霖铃》中也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名句。这些诗句无不透露出长亭所承载的离别之苦。
现存的长亭遗址:历史的见证
虽然古代的长亭大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通过一些现存的遗址,我们仍能一窥其昔日的风貌。
在江苏南通海门的老街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接官亭。这座六角形的凉亭,飞檐翘角,上盖金红色的琉璃瓦,底座由青石板砌成,六根粗木柱支撑着整个结构。亭子南北侧供行人过往,其余四面安装木凳供人休憩。亭子南侧挂着一幅对联:“古渡当年迎过宦,老街今日憩行人。”顶部刻有“接官亭”三个大字。
据史料记载,这座接官亭始建于清朝,最初是为了迎接往来官员而建。亭子所在的位置是海门港口的码头,从海上往来台州的人员在此接送,货物在此装卸。这里不仅是官员迎送的场所,更是百姓送别亲朋、等待归人的地方。多少次妻子在这里目送丈夫出海,又等待着丈夫打渔归来;多少次父母为子女披上行囊,又盼着远行的游子回家;多少次好友在凉亭中对饮惜别,感叹何日君再来。
值得一提的是,接官亭还见证了清代海门镇总兵杨岐珍的清廉事迹。杨岐珍在任期间,不仅带兵有方,还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当他离任时,海门百姓在北大街为他树立了两块“去思碑”,并将北大街两侧的小巷命名为东去思路和西去思路,以表达对这位好官的思念。
十里长亭的现代意义
当我们站在这些历经沧桑的古亭前,不禁会思考:在现代社会,十里长亭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现代交通的发达已经让“十里”变得微不足道,但长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却永远不会消失。它不仅是古代交通制度的见证,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重情重义的传统文化。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长亭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每一次相聚,也要坦然面对每一次离别。
正如苏轼在诗中所写:“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长亭不仅是离别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每一次离别,都意味着下一次重逢;每一次驻足,都预示着新的开始。这,或许就是“十里长亭”跨越千年,依然能触动我们心灵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