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手机依赖已成瘾,四大标准自测你的“手机依赖症”
专家提醒:手机依赖已成瘾,四大标准自测你的“手机依赖症”
“我国有近2亿未成年网民,青少年手机依赖流行率高达25.7%,50岁以上中老年网民超3.66亿,其中51%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这些惊人的数据背后,是手机依赖症正在悄悄侵蚀着我们的生活。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冯雅婷在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直播中,为我们揭示了手机依赖的危害,并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
手机依赖的危害:不仅仅是时间的浪费
手机依赖,也称为电子依赖,已被《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列为一种行为成瘾。其主要特征包括:过度使用、情感依赖和对生活造成显著影响。过度使用手机不仅会影响视力和脊柱健康,还会抑制黑色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功能下降,增加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更严重的是,手机依赖会影响大脑发育。短视频等高强度刺激会改变大脑的奖励机制,导致青少年难以接受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削弱系统性思维能力,影响注意力的持续专注能力。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手机依赖症?
冯雅婷给出了四个简单的自测标准:
- 失控性:是否无法控制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
- 戒断性:当无法使用时,是否会出现极度不安、焦虑甚至暴躁?
- 逃避性:是否通过电子设备来逃避现实问题?
- 低效性:生活中效率是否明显下降?
如果以上4个标准中有两项或更多符合,就需要注意是否已经出现电子产品依赖的倾向。
专家支招:如何摆脱手机依赖?
设置青少年模式:为孩子设置独立账号,启用青少年模式,从源头上控制使用时间和内容。
鼓励户外活动和亲子游戏:现实中的互动不仅能减少对手机的依赖,还能增强家庭关系。
与老人沟通健康影响:耐心解释过度使用手机对健康的影响,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活动。
设定家庭互动时间:每天或每周设定固定的家庭互动时间,一起做饭、看电影或做有意义的事情。
培养健康兴趣爱好:鼓励参与阅读、运动等实体活动,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以身作则:家长要做出榜样,合理使用手机,不把手机当作唯一的娱乐方式。
从我做起,重获自由
手机依赖症已经渗透到各个年龄段,它不仅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侵蚀着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坚定的意志,我们完全有能力摆脱手机的束缚,重获自由。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手机回归工具的本质,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而不是被科技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