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结束,国军损伤150余万人,其统帅结局:一逃二俘三投降
三大战役结束,国军损伤150余万人,其统帅结局:一逃二俘三投降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142天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三场战役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三大战役的胜利让解放战争提前几年结束。那么,作为这三场战役的国军最高军事统帅,在战役失败后,他们各自的结局如何?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地点是在东北三省,解放军最高指挥官是林帅,国民是卫立煌。
此次战役东北野战军投入约70万人,国军投入约55万人。在这场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是上下一心,然而国军内部,则是将帅不和。
作为这场战役的最高军事统帅卫立煌,并非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这场战役。背后还有蒋介石的管辖,两人的战略,战术想法都有不同。因此造成将帅失和,两人之间的矛盾加剧。
辽沈战役在52天激战中,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人。卫立煌作为这场战役的军事统帅,在失败的前一天晚上乘坐专机逃离东北。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我军的第二个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战役发生地点华中地区,在徐州,商丘,宿迁,枣庄一带。解放军投入官兵66万人,加地方武装40万人,国民党军兵力80万人。解放军最高指挥官是陈老总,刘帅,粟司令员,国军最高军事统帅刘峙,但是实际上是杜聿明,刘峙只是一个招牌而已。这场战役的指挥都是由杜聿明完成的。
蒋介石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投入了黄维、黄百韬、邱清泉、李弥这样精锐的兵力。但是这些兵团为保存实力,各自为战,很难做到统一指挥。解放军经过63天的艰苦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作为这场战役实际最高军事统帅杜聿明,也在陈官庄战斗中被俘虏。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最后一个战役,时间发生在1948年11月29日,比淮海战役晚了23天时间。这场战役解放军共投入参战兵力一百万人,国军投入兵力52万人,我军最高军事统帅是林总与聂帅,而国军的最高统帅是傅作义。平津战役中我军人数占有很大的优势,傅作义一方处于劣势。在这种局势的情况下,傅作义依然坚持顽抗到底,做最后的抵抗。
在解放军兵临城下和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傅作义集团于1949年1月31日开出城外接受了改编,北平获得和平解放。历经64天的平津战役就是结束了。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军统帅结局是:一逃(卫立煌),二俘(杜聿明),三投降(傅作义)。解放军总结胜利原因,首先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其次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再次是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