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后美国如何改变全球反恐格局?
“9·11”后美国如何改变全球反恐格局?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近3000人在袭击中丧生。这场震惊世界的悲剧不仅改变了美国的对外战略,也深刻影响了全球反恐格局。
美国的反恐之路:从全球出击到战略收缩
“9·11”事件后,美国迅速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恐行动。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美国在全球约80个国家或发动战争或开展军事行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两场战争持续了近20年,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据统计,这些军事行动导致至少80万人在炮火中丧生,数千万人流离失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反恐战略开始出现重大调整。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将恐怖主义列为需“合作应对的共同挑战”,置于大国竞争之后。这一转变表明,美国正在将其反恐重心转向本土防御,减少对海外反恐行动的投入。
全球反恐形势:新挑战与新威胁
美国反恐战略的调整,加上全球安全形势的变化,为恐怖主义的卷土重来提供了机会。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组织正在谋求“复兴”。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伊斯兰国”成员多达5000至7000人。2023年全年,该组织在叙利亚境内发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数量同比增长4%,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呈逐年增多的态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极端组织正在利用新技术和社交媒体策划恐袭。加密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暗网的存在,使组织成员预谋策划恐袭更难被监测。恐怖组织在暴恐融资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加密货币和虚拟货币,暴恐资金链更难被斩断。
此外,极端组织还试图通过侵入网络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和攻击。例如,攻击医疗设备、无人驾驶汽车、危险行业的智能化设备等,这些都直接威胁着现实世界人们的生命安全。
应对之道:加强国际合作,创新反恐手段
面对新形势下的反恐难局,国际社会该怎么办?需在哪些方面着重发力?
目前看来,更要强调全球合作仍是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必由之路。恐怖主义是全球性问题,不少国家深受恐怖主义之害,对这一人类社会的公敌,合力打击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目标上,注重标本兼治。军事打击只能治标,去极端化和共同发展才能治本。这方面,中国提出的“三大倡议”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反恐理念,特别是《全球安全倡议》主张共同安全,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反恐需要和安全关切,坚持联合国在反恐国际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为国际反恐合作指明了方向。
范围上,重视打击与恐怖主义相关联的跨境犯罪,如人口走私、武器贩运和毒品走私等,这些往往是恐怖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也要关注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
方法上,需要创新反恐手段,特别是在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方面。这包括加强网络安全,监控和阻止恐怖组织利用加密通信和暗网策划恐袭;打击恐怖组织使用加密货币和虚拟货币进行的暴恐融资;以及防范极端组织对智能设备的潜在攻击。
“9·11”事件已经过去24年,但恐怖主义的威胁并未消失。面对新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态度,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