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蛙养殖: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
东北林蛙养殖: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
东北林蛙,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防治害虫、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因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成为东北地区特色养殖产业的佼佼者。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重视,东北林蛙养殖产业正以一种全新的模式蓬勃发展,成为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典范。
半人工养殖:生态与经济的完美平衡
传统的林蛙养殖往往面临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难以兼顾的困境。然而,以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下达河乡大西沟村为例,通过创新的半人工养殖模式,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大西沟村采用“支部+合作社+帮扶单位”的模式,建设了10栋林蛙养殖大棚,每栋大棚养殖规模达到15万至18万只。这种半人工养殖模式,既保护了野生林蛙资源,又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化操作,有效提高了林蛙养殖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显著,村民收入翻番
数据显示,大西沟村通过林蛙养殖等特色产业,实现了集体经济的显著增长。村民的股金从最初的3015元增长到6265元,翻了一番。同时,村里还修建了文化广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等设施,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吉林省更是将林蛙产业作为重点特色产业,预计到2025年,“吉蛙”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2100亿元。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林蛙的养殖规模,更得益于林蛙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加工销售。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20年,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将林蛙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物种管理。这一政策的出台,解决了林蛙应用政策不清、管理要求不明的问题,为林蛙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黑龙江省则对林蛙禁捕期和特许捕捞做出了明确规定:野生林蛙种群全年禁捕,人工增殖群体在6月15日至8月1日期间禁捕。这一政策既保护了野生资源,又为人工养殖提供了发展空间。
未来展望:科技引领,绿色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养殖技术的不断优化,东北林蛙养殖产业正朝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最初的粗放式养殖,到如今的半人工养殖,再到未来的智能化养殖,科技的力量正在为这一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同时,林蛙养殖产业也在积极探索与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发展林蛙特色旅游、林蛙文化体验等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东北林蛙养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科技的不断创新,这一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