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井冈山会师:红色记忆之旅
毛泽东与井冈山会师:红色记忆之旅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写下的《西江月·井冈山》,诗中不仅描绘了井冈山的雄伟景象,更展现了革命者在重重围困中坚定信念、从容应对的豪迈气概。
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一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随后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然而,起义部队在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后,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关键时刻,毛泽东在文家市会议上力排众议,提出放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农村。这一决策,为革命力量找到了新的落脚点。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了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党指挥枪”、“党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为后来的人民军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后,毛泽东在古城文昌宫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正式决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0月27日,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北麓的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
在井冈山,毛泽东不仅领导了军事斗争,还进行了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他住在茨坪的旧居里,经常在茅坪八角楼的油灯下工作到深夜,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著作,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进一步壮大了革命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不仅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火种,更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今天,当我们站在井冈山的黄洋界哨口,俯瞰群山,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炮声和号角声。这里不仅是革命的圣地,更是精神的高地。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