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你如何做到“非礼勿视”
孔子教你如何做到“非礼勿视”
《论语》中的“非礼勿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出自《论语·颜渊篇》。当时,孔子的弟子颜渊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并进一步解释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不仅是行为准则,更是修身养性的道德要求。
“非礼”的古今之变
在现代社会,“非礼”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现代人口中所说的‘非礼’,往往只是采纳了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也’的部分含义,而孔子所说的‘非礼’,不仅涵盖了男女授受不亲,还有着更多的道德内涵。”
如何践行“非礼勿视”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该如何践行“非礼勿视”呢?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非礼者,己之私也。勿者,禁止之辞。是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机也。”这意味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警醒,克制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约束感官:避免接触不良的信息,比如过度娱乐化的节目、低俗的网络内容等。这需要我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选择有益的书籍和媒体。
规范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守礼仪规范,比如在公共场合保持礼貌,不随意插队,不乱扔垃圾等。
培养道德判断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学会辨别是非,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非礼勿视”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非礼勿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最近上映的电影《非礼勿言》为例,这部电影通过一个惊悚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虚伪、犬儒等不良现象。虽然电影本身存在诸多不足,但其主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中产家庭在度假时遭遇犯罪分子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电影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为了维持表面的体面和精致,不惜牺牲道德底线的现象。这正是“非礼勿视”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映射。
结语
“非礼勿视”不仅是古代圣人的教诲,更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应有的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纯净,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